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輪流玩」,我才不要!

「輪流玩」對孩子來說其實不是分享!

這是兩個人玩耍多其樂融融的畫面啊!「我分享我的玩具給你,你分享你的玩具給我」,因為我們都知道對方也會很喜歡。但實際上,在開始共享玩具這件事上,其樂融融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這有一點違反人性,所以孩子們會經常發生爭吵。

弟弟正專心一意地玩著一個新玩具,一旁的哥哥則走來走去、想盡辦法、好說歹說也想要玩玩這個玩具;而弟弟也會處心積慮或閃躲、或拒絕、或大吼大叫甚或大哭想保護好他手裡的玩具,避免他被哥哥拿走。

如果我們說:要分享、要相親相愛,孩子的反應也許會比我們想像中更為激烈,因為這種時候他們的感受並不愉快。這種時候總是會產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和糾結,為了讓孩子在團體中都能充份體驗和享受遊戲的樂趣,於是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可以看到孩子們主動分享的樣子,如:「善良、慷慨、關心他人」。

讓我們來想想:如果有人突然來到我們身邊,想要拿走我們手上的手機,或者直接拿走手機說「我要打個電話」,試問我們的反應是什麼?會生氣嗎?會的,應該不僅會生氣,而且還會深深地覺得自己被冒犯了。或許有人開口說他需要幫忙,我想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會樂意助他一臂之力的,但前提是對方有先徵求我的意見,並且可以等待我安排好使用手機的時間,至少有那麼一刻是我自認暫時不會用到、可以借給別人的時刻。

在這麼思考過之後,讓我們來反問自己幾個問題:

屬於孩子的歡喜分享的時機是什麼呢?那一個時間點,可以是孩子們更容易主動分享的時間呢?

讓我們試著這麼做:當孩子覺得自己充分體驗完一個玩具或者東西後,試著邀請他來分享。因為通常這個時候,他已經玩得心滿意足了,這將會是孩子最容易主動分享,並且願意輪流玩玩具的好時機!

分享的意義:

1、分享不是「不准搶,每個人輪流5分鐘」

在玩合作類遊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提出時間輪流遊戲,比如設定好時間,五分鐘是這個孩子的,後五分鐘則是另外一個孩子的。我們在幼兒園裡會經常進行這種遊戲方式,因為遊戲本身是積極正向的,所以也能幫助孩子培養分享、輪流、等待的意識和習慣。

但仔細觀察,因為所有的遊戲規則都是大人制定、規定的,雖說是一種合作性的遊戲,但僅止於在大家心情好的時候,當然是可以樂意配合這麼做的。而實際上,如果在孩子們已經為一個玩具爭執不休的時候,這個場景下,如果還提出「不准搶,每個人輪流玩5分鐘」的建議,大多數情況都是失效的,因為它是一種強制建議,並且強行介入的語氣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被侵犯、不被尊重。

相比起「不准搶,每個人輪流玩5分鐘」,更合適的建議是,「等哥哥玩好了,就輪到你了/等弟弟玩好了,就輪到你了」。

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玩好了,可以輪流給另外一個孩子玩。時間可能是5秒,也可能是5個小時,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來說,時間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是30秒內的分享才是分享行為,超過了30秒後再分享就沒有意義。對於孩子而言,他能夠主動邁出這一步才是最關鍵的。

讓孩子自己去定時間,這將會幫助孩子變得更加積極、有自信。讓他學習如何向別人說不,並且為其他孩子設定好界限——不是你想玩一個玩具,我就得立刻配合著給你。你是我的朋友,我當然樂意分享,但是我可以決定我什麼時候要分享。

經過這樣的練習,相信當弟弟要拒絕哥哥想要立刻拿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也可以有充份的理由,告訴哥哥自己為什麼要,以及怎麼玩這個玩具,並且他預計還要多長的時間才可以玩好,所以,「哥哥你需要等一等我。」

2、找到孩子易分享的時機

雖然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什麼時候會自然願意做出分享的行為,就猶如別人向我們借手機時,我們會問自己,我什麼時候可以給、且會願意給,我們當然也可以列舉幾個時間點。但十分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執行過程往往會非常「健忘」。

比如弟弟明明答應了哥哥:自己玩好了玩具後就會借給他,結果哥哥都已經等待到百般無聊、天荒地老…,深怕弟弟恐怕是已經要忘記這件事情了,而弟弟終於感覺自己的玩膩了一個玩具,結果他竟然就直接把玩具放回箱子裡,自己跑開了。如果這個時候,哥哥跑去箱子裡拿出這個玩具,從哥哥的角度來說他的確實現了玩玩具這個期待,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激發弟弟意識到,他明明可以做好「分享」的這件事情。

所以爸比媽咪可以在弟弟盡情玩耍時,適時且有點殘忍地給個提醒;「哥哥正在等你和他分享玩具」呢!因為這個時間點對弟弟來說是愉悅、放鬆的時刻,所以他也會很積極地把玩具拿給哥哥。

這時候,您會發現很棒的是,當弟弟有了第一次的「心甘情願」交出玩具的行為之後,對於兩個孩子來說都會是一個非常開心的時刻和高峰經驗,他們進而能夠體會到對他人友善的過程,同時也能增加孩子們對於分享的喜悅、成就感。

想讓您知道的是:樂於分享的正向行為一定是孩子們自願發生的,大人們可以幫忙提醒,但我們沒有辦法代勞。所以我們可以逐步、漸進地引導和提醒,陪伴孩子練習「分享、輪流和等待」。您會發現:弟弟可以學著和氣地跟哥哥說:「我現在還很需要哦!等我用完了再給你」,但是沒過多久卻發現他竟就主動地轉身拿給哥哥,並告訴他:「可以先給你玩!」

在家庭生活中,積極、正向的行為大多數源於正面肯定和鼓勵,找準時機在分享這件事情上,同樣是重要的。這不正是我們期待的其樂融融的畫面啊!

3、幫助孩子接納等待

分享既然是雙方相互的行為,那麼當我們期待並願意把決定權給到其中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必然需要面對另外一個孩子或許不舒服的心情。因為等待對於2~6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等待極容易讓孩子沮喪、悲傷或者生氣。

通常這種時候,孩子會委屈地表示:「我都沒有…為什麼我沒有…」(於是家裡有二個孩子的家長,就會很公平地為孩子準備兩盒臘筆…,即使其實並沒有那麼需要,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和表現「分享、輪流和等待」的機會);孩子甚至有時候會哭,哭著必須要拿到那個玩具,不然便是一件極為天大的挫折。但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學會控制行為,恰當地表達強烈的情感是幼兒時期的主要任務。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

跟孩子明確分享的界限感,同時可以幫助孩子累積更高層次的認識:所有的分享應該建立在尊重對方的物權、尊重對方的感受和界限狀態下。通常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會明白為什麼需要等待, 如果孩子追著問:「我已經等很久了,怎麼還沒輪到我呢?」因為等待中的孩子也許會不耐煩、暴躁,也許會覺得時間過得太慢,有時候還可能會覺得對方是不是只是隨口說說,不是真的要和自己分享…,這個時候爸比媽咪可以引導、讓孩子學著練習告訴對方:「弟弟我等好久了,我已經等了20分鐘了,這讓我不舒服。」

想讓您知道的是:接納等待,並不等於約束孩孩子不能去表達自己不開心、不舒服的想法,坦誠的溝通也會是和諧人際關係最重要的關鍵。

鼓勵孩子分享的重要關鍵是在生活中深入讓孩子明白:分享與否應該是孩子發自其內心自願性的選擇,他最終學會明白,自己有哪些東西是願意且樂意和別人分享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和別人一起商量並互相妥協的,又有哪些情況是他願意去分享,而哪些情況是他需要坦白且堅定地說不的。

這才是我們心中對分享的真正定義。因為只有內心真正想要去分享的才具有實質意義。

「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學會輪流」,所以我們需要鼓勵孩子找到樂於分享的時機,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原來只要我想要,我一樣可以找到一個讓彼此都感到舒服的分享方式,而且贈人玫瑰,真的會手留餘香!

推薦閱讀:

彩虹花(小魯文化)

石頭湯(小魯文化)

威洛比先生的神奇樹(親子天下)

彩虹魚(青林)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