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是誰的錯?

爸爸說「小琳做錯了只會怪別人、找藉口,都不反省自己。」

爸比媽咪說「小弘只顧著玩,考壞了就說題目太難;冷了叫他穿外套他不要,感冒時就怪別人傳染給他…。」

阿嬷說「阿豪東西亂丟,掉了,就說都是有人隨便拿他的東西。一生氣就打人,說都是別人先惹他的。」

古有名訓:一日三省吾身。為人爸比媽咪者,當然也都會希望孩子能藉由處事的過程學到一些經驗。但如果當事情不順利時,只會怨天尤人沒有擔當,那又怎麼會成長呢?

事實上許多孩子並不是沒有反省能力,有時聰明的他們其實也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通常只是不想或不敢面對,那是因為他擔心被責備、被處罰、擔心要負更大的責任、或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做才好等等,於是本能地選擇最表面的說辭,就可以切割和自己無關了。所以請爸比媽咪回想一下:若當我們在跟孩子談他的挫敗經驗時,總是常常檢討孩子的過錯,孩子的本能反應當然會想要防衛、保護自己了。

如果孩子具備反省能力,那他為什麼要怪東怪西呢?對於一個會自我要求的孩子而言,當他遭受挫折時,其實已經深深地在責怪自己了。他的自責讓他只能處於懊悔中,因此無法再有餘力去應付外在指責(或指正)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常會讓孩子沒有能量思考自己在整個事件裡做了什麼事,而只顧著要逃避。想讓爸比媽咪知道:在跟孩子談論一個挫敗經驗之前,最好先想想:「我的目的是要檢討他的過錯呢?還是幫助他能真正反省自己?」

無論年紀多大,當孩子遭受挫折時,其實他的心裡並不好受。如果事情的結果好壞能由孩子自己評斷,而不是來自他人的評斷時,孩子會比較容易思考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同時爸比媽咪若能適度的同理他挫折的心情,讓他知道這只是一個學習經驗時,那麼孩子較能開始思考如何轉化成功的歷程。

我們每一個人內在世界的核心就是我們賴以了解自我與他人,想像、計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包含了動機、決心、意志、誠實、同情與利他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內在資源,一個人將很難體驗到完整意義上的豐富的生活。

對於孩子來說,要學會自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能力: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自我認識的對象包括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動作行為以及自己的內心世界;自我評價包括掌握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對自己進行評價,以及自我反思;自我調節則包括活動的起始和終止、活動的轉移和變換,心理過程的加速和減緩、加強或削弱,以及行為舉止的自我監督和校正等方面。

讓我們從生活中來練習提升孩子的自省能力,先從引導孩子認識自我開始:

一、認識自己的身體:在孩子1歲左右,爸比媽咪就可以開始引導孩子逐漸認識身體的各個部分了。爸比媽咪可以在孩子精力較旺盛的時候,一邊指著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清楚而緩慢地說出相應名稱,如果能以有韻律的詩歌的形式說出來就更好了。也可以以遊戲的形式教孩子,比如,爸比媽咪先指著自己的嘴:「爸比媽咪的嘴巴在這裡。」而後手指在孩子面前畫大圈:「孩子的嘴巴在哪裡?在哪裡?……」可以重複問幾遍以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最後快速地指向孩子的嘴:「在這裡!」

二、認識自己的行動:1歲之前,孩子並不知道外在事物和他的關係,也不能將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加以區分。爸比媽咪可以通過強化偶然關係來加強孩子的理解。例如,孩子無意中碰到玩具車,小車就向前走了,孩子由此隱約感覺到了自己的動作的力量和結果,但還不能確信。爸比媽咪就可以趁機肯定並強化孩子的這種認識,拿著孩子的小手再去有意識地碰小車,然後和孩子一起觀察小車向前移動,並配合言語和眼神的交流,告訴孩子:「你的手一碰,小汽車就走了。」多反覆幾次,孩子就會自然地將自己的動作和小車的移動聯繫起來了。

三、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掌握「我」字,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標誌,爸比媽咪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在確認自我的基礎上,認識更多的和他人的關係。可以從家庭成員開始,除經常接觸的人外,有合適的機會,也向他介紹其他親屬,並耐心地向他講解這些親屬和孩子是怎樣的關係。同時,在公共場合,也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要讓孩子知道,他並不是在一切場合都是中心人物,以此來對他進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轉換的初步訓練。

在孩子1至2歲的階段,爸比媽咪可透過遊戲引導他們認識身體,例如五官在哪兒、手腳在哪兒等。待孩子進入學爬、學步階段,爸比媽咪則可以開始引導他們向外界探索,強化他們對「我」和外在事物的認知。再透過接觸不同家庭成員和其他人,讓孩子了解到他不是世界的中心,以此認識「我」與他人的關係。

3歲左右,孩子開始出現對自己內心活動的意識,如開始學會區分「願意」和「應該」之間的區別。但總體來說,這時,要求孩子對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還比較難,某種意義上講,這對成人來說也並非易事。不過,爸比媽咪可以通過自己耐心細緻地觀察,適當地引導孩子逐步了解他自身的優缺點、強弱項。但請給孩子信心而不要給孩子我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我有好多好多的缺點的感覺。

從生活中來練習提升孩子的自省能力,接著讓我們教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

一、適度表揚: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讚揚、肯定和鼓勵的生長環境。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而健康的自我評價。爸比媽咪之間更要時常相互肯定和讚揚,孩子表現好也能得到同樣的肯定。當然,讚揚也要適度,不要過度,本來就應該要做到的事情,給予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或擁抱也就足夠了。

二、對照評價:對照評價是自知自省智力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孩子通過和他人,通常是和小朋友間的同儕比較,從而得出相應對自己的評價。這也是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的一個重要途徑。爸比媽咪可以引導孩子在某些問題上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比較,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小朋友的表現是否得體等。但請留意不是針對孩子的某個偶然的錯誤:「你看,誰誰家的小朋友怎麼怎麼樣,比你強多了!」

三、自我肯定:爸比媽咪可以以身作則,日常生活中為孩子進行「自我肯定」的示範。比如,爸比媽咪新學了一道菜,爸比媽咪不妨也自我肯定一下:「嗯,這道菜我的確認真研究了一下,做得不錯,我也很滿意,真開心!」當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後,爸比媽咪不妨來個「即興採訪」:「孩子,你高興不高興呀?開心嗎?你是不是很棒啊?」以此引導孩子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強化對自己的肯定,以增強自信心。

爸比媽咪可能常常自問:為甚麼孩子誰的話都不聽?老是重複犯錯,說他又嫌爸媽嘮叨,面對處罰他一點都不怕,還時常頂嘴,也不想想自己錯在哪兒……其實,人類從孩子時期就已產生自責感,而孩子之所以一錯再錯,是因為沒有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當孩子對於自身行為、情緒及行事動機有了認識,也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和肯定,一定程度上便能發展出反思的行為。但除此之外,爸比媽咪還要根據孩子的成長,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自省。所以,爸比媽咪不妨抓緊2至11歲這個黃金期,透過自省五部曲讓孩子學會「一日三省吾身」。

1~2歲階段:學習情緒 了解感受

爸比媽咪可透過圖卡、假想遊戲等,教導子女認識不同的情緒。大家可用較誇張的反應告訴孩子,其行為對他人帶來困擾。例如子女尖叫時,爸媽以不悅的表情或摀住耳朵,告訴他別人覺得很吵。

3~4歲階段:指出錯處 學會克制

當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而鬧脾氣,爸比媽咪就要向他們解釋原因,並且引導孩子延宕欲望。例如孩子想要搶別人的玩具時,爸比媽咪就要教導他玩具要輪流玩;當孩子能等到別人玩夠才去拿玩具,爸比媽咪就要用稱讚來增強其正面行為。

5~6歲階段:面對錯誤 作出思考 

當孩子面對失敗或錯誤時,爸比媽咪先不要責罵,而是示範正確的態度,例如先檢討自己,不推卸責任,分析錯誤的後果等;必要時,要示範如何認錯。然後,爸比媽咪要鼓勵子女說出失敗/錯誤的原因,思考解決的方法。

7~8歲階段:行為分析 鞏固同理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開始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亦能完整地表達內心感受,因此爸比媽咪要強化其同理心,促進反思的行為。例如當孩子捉弄同學,令人不快,爸比媽咪要問他「如果你是他,你覺得這樣好玩嗎?」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多動腦思考。

9~11歲階段:巧妙利用 反面教材

孩子已能透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作出行為的改變。他們的分析能力提升,能自行判斷自己的行為,部分人更能提出改正策略。因此,爸比媽咪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想出不同的解決及補救辦法。若孩子不覺得自己有錯,爸比媽咪應和他一起分析,別急着下定論,說不定,他真的沒錯!

如果不希望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個性,要孩子學會自省,在教導時,爸比媽咪請特別留意以下幾件事:

  1. 要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孩子是故意還是無心,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該道歉就道歉、該關心就關心,不是先探究先後順序。
  1. 提醒孩子該負的責任是什麼:孩子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該負什麼責任,覺得說一句對不起就好啦!這時就需要大人要引導孩子,學習善後。
  1. 引導孩子思考前因後果:就算是對方先動手,也請孩子思考,可能是甚麼原因讓對方動手,在對方動手前,你正在做什麼呢?如果孩子平時有些可能容易令人誤會的行為或言語,也要指出讓孩子明白,你覺得沒什麼,但別人可能是什麼感受。
  1.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沒有好的解決策略時,就可能會用其他逃避的方式來解決,例如找藉口、怪別人,因此,在孩子犯錯時,爸比媽咪要將當下的情境做明確的說明,讓孩子認清自己錯誤的地方,並討論下次該如何改善,必要時可以尋求大人協助。

而平時爸比媽咪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訂定「明確的」家庭規範,例如因為很危險,所以玩門就是不對,不管是誰先做的,只要玩門就是不行,如此,在孩子犯錯時,因為規則明確,就能避免孩子怪東怪西的。

  1. 大人不要急著仲裁:孩子會想卸責有部分原因就是怕處罰、怕責罵,因此事情當下,大人不需要急著分對錯,進行懲罰,教孩子承擔責任、彌補錯誤會比對錯更重要。
  1. 提升孩子的內省智能:所謂的內省智能包含了對自我感覺的察覺,並且利用這個察覺能力來引導自己的行為,進而管理自己的行為。要如何增加孩子的內省智能,首先要幫助孩子辨別自己的情緒,當這個錯誤產生時,你有甚麼感覺,有這個感覺時,你會有甚麼想法,這個想法會讓你想做甚麼事(解決策略),這麼做最後得到的結果會是好的嗎?內省智能不好,孩子可能就會陷入自哀自憐,我怎麼那麼倒楣,怪東怪西。
  1. 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語:首先要檢討,我們是不是也在無形中常怪東怪西,例如「你看,都是你,害爸比媽咪來不及上班」,「爸爸你怎麼幫他裝那麼多飯,害他吃不完」,「才超速一點點就開單,這政府也太誇張了」……。

如果我們經常做這樣子的示範,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犯錯時,就會先開始胡亂怪罪,例如明明是自己吃飯不專心,吃太久被罵,卻會說「都是爸爸害的,他裝太多了」,卻不是仔細地分析事情的源頭,下次要如何改進。

請爸比媽咪為孩子營造一個正面、充滿鼓勵的成長環境,而且讚揚、鼓勵及責備等要適度,且有實質而明確的內容,讓孩子明白到自己哪些行為是值得發展,哪些行為不被認可。也要請爸比媽咪留意避免使用「好乖」、「好棒」等空泛而帶有標籤性的字句,避免子女過度依賴大人的評價,而不懂得評價自己的行為。爸比媽咪要引導子女作自我肯定。例如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爸比媽咪可以問他:「你剛才做到XXX,你覺得怎樣?開心嗎?」引導子女體察並表達個人感受,以此強化對自己的肯定,增強自信心。

推薦繪本:

青蛙鏡子(采實文化)

不是我的錯(和英)

真心的說對不起(東雨文化)

敵人派(道聲)

我需要抱抱(時報)

魔法親親(上誼)

怎麼說對不起(上誼)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