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我不想要你!

「媽媽妳看,弟弟最討厭了,他又在弄我…」

「鳴鳴~~鳴鳴~~媽媽,妹妹又把我的娃娃弄壞了…,我不想要他!」

上述這情景相信對家有二寶的爸比媽咪而言,應該不陌生,當我們每天看著孩子們吵吵鬧鬧、推來推去,還不停嘟嚷對方的錯時,不禁嘆息「到底是要吵到什麼時候?」心裡是否會閃過一個念頭:該如何教會你們溝通?尊重?分享? 還是想說乾脆你們就別在一起玩了!

曾經聽過的「孔融讓梨」怕只是傳說中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存在於手足之間的情誼,恐怕沒能那麼的兄友弟恭。有研究指出,兄弟姊妹不但可以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其共同成長的情誼更具有許多「療效」,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一、一生的好伙伴

雖說有人跟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像真的不太熟,但據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有手足的人比沒有的能展現出更高的積極性,而且若當其能與兄弟姊妹們成為一生的朋友,在人生遭逢低潮時將能為彼此提供無可取代的支持。

這現象對於破碎的家庭尤顯重要,如:當爸比媽咪婚姻亮起紅燈,或是雙親中有人出現失能、甚至不適任親職的情況時,手足的依存關係即能啟到保護的作用,這樣的保護對於愈年幼的孩子愈顯重要。

在雙薪已成為主流家庭型態的現代社會中,兄弟姊妹更是孩子最為依賴的對象,其重要性可能比其他大人照顧者 (例如爺爺奶奶) 還更重要。手足間的高度依附關係在家庭遭逢特殊情況時更顯可貴,當爸比媽咪正被許多壓力煩擾、甚至生病導致行為能力大打折扣時,若孩子願意互相支持、對彼此投以高度的信賴感,則負面衝擊將降至最低。我們期待孩子能在手足關係間建立起他能一生受用的友愛和互信,為他們未來漫長的人生路奠基。

二、自我認同

孩子發展「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在幼兒期最主要的模仿對象為爸比媽咪 (或是主要照顧者);若有手足,當然也會產生相當的影響。一般而言在學齡前,老二會喜歡模仿老大的一言一行(尤其性別相同時最明顯)。而且,這影響並不僅只是「小學大」單方面的,兄姊也會因為弟妹的行為表現來調整自己的定位與角色。

「哪有,我才跟我姊/妹/哥/弟超不一樣咧!我可從來沒有學過他!」的確,也有研究顯示不少手足間會以「反認同」作為目標,志在要跟他們長得完全不一樣才行(這也是我們在幼兒園常見優秀的姊姊卻往往會有個調皮搗蛋的弟弟原因之所在)。此間最主要的影響條件為「手足間年齡」,由於差距甚小,因此較無「長幼」的區分,也較不容易出現「哇~ 我想跟哥哥/姊姊一樣」的偶像崇拜想法。另外則是如爸比媽咪偏心、或其他家庭問題…等,往往也極容易造成「反認同」的現象。

三、社交技巧

手足關係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影響,那就是如何與「異性」溝通了。有研究指出,有沒有不同性別的手足,兩相比較之下,有異性手足的人,可以更快與異性展開對話,而且能更輕鬆地持續對話。而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類似的情況,尤其是生長在「全兄弟」又「男生班」的男性朋友,他們有時還真是不知道要如何與女性進退應對啊!

此外,手足間的「紛爭」,亦是提升社交/溝通戰鬥力的最佳武器啊!有研究顯示,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們,在升上中班後的衝突解決能力,明顯比沒有手足的同儕要好。從小起每天都要面對搶奪玩具、在獲取爸比媽咪注意力的遊戲中取勝,即使還不夠成熟、有效,但孩子們勢必也必須發展出一套可行的談判和因應手段(若家中有三個以上的孩子,這特質可以很明顯在老二身上發現)。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與手足間的紛爭」要能「發展成解決衝突的能力」,爸比媽咪則必須「保持適當距離」地引導與監督。一方面讓孩子有機會「自行」找出解決的方法,另方面也確保霸凌、或是失控的情況發生。想提醒您的是:有時我們大人認為無法忍受的爭吵,可能是孩子們正在「解決問題」的好徵兆呢!

手足的影響力主要出現在學齡前的階段,待孩子開始上學交朋友,獨生小孩也能很快發展出一樣程度的社交能力。於此階段,爸比媽咪與老師的緊密配合則扮演關鍵角色,以達到引導與監督孩子發展解決衝突的技巧。

四、最長久的關係

父母、伴侶、兒女,應該會是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家人,然而,若沒有意外,手足將會是唯一能與我們一生相隨的好伙伴。在婚喪喜慶等儀式中,兄弟姊妹的陪伴與分享,對於當事者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爸比媽咪自然在手足互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想提醒您的是:可以多鼓勵孩子們自行探索、建立起溝通順暢、牢不可摧的情感,最好是能夠避免傳統對於手足角色的刻板印象 (例: 哥哥就是要保護妹妹、姊姊就是要照顧弟弟…),但也請別過度的干預 (例: 哥哥主動要幫弟弟整理書包、姊姊主動要幫妹妹穿外套,卻被爸比媽咪責怪多事雞婆…)。手足之情是人生歷程中最長久的人際關係,他真的很需要全家大小一起來親密呵護和維繫。

禮讓是中國人的美德,在我們生活周遭常耳聞家中父母長輩要求大的要讓小的,甚至將大孩子照顧小孩子視為理所當然。例如:「家裡新奇好吃、好玩的或新衣服都是你這個老大先吃先用先穿,弟妹都只接手你的二手貨,你佔盡好處,千萬不可以跟弟妹計較。」

然而,家中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爸比媽咪,應該看過這類的論點:「千萬不要忽視較為年長的孩子,因為他們仍然只是孩子,也不需要強迫他們非得要禮讓、甚至負起照料弟妹的責任。」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兒童行為發展資源中心,針對手足間的爭執給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其中一項切中「讓」的真諦:「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但這跟「均等」又不甚相同。年長和年幼的孩子因年齡差距,有不同的需求。但若孩子能理解:他所面臨到的「不均等」是因為年齡較長者,需負擔較多責任,孩子反而會認同且視之為「公平」。有時候身為爸比媽咪,你試圖想一模一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但卻常常仍會有孩子抱怨他們並沒有得到公平的注意、懲罰和回應…。對此爸比媽咪須有心理準備,請耐著性子對孩子解釋你的做法,且確認你有滿足每一個孩子的特殊需求。”

例如:妳分給姊姊一塊巧克力蛋糕,給妹妹一塊草莓蛋糕。但看在姊姊的眼裡她卻可能仍覺得爸比媽咪不公平,因為兩個孩子都喜歡吃草莓口味,爸媽卻把這口味直接給老二吃了(雖然大人會認為,一人一個很均等,都一樣很公平。)

此外,兄姊的責任心是可以被建立的:讓大孩子知道因為年紀、成熟度的關係,盡可能不要跟可能連基本自理都有困難的弟妹爭執。前提是,爸比媽咪有無看穿大孩子的心思,滿足到他的需求,因為這才是成功建立起「讓」這個行為模式的王道。一開始只是一昧著要求年長的孩子「禮讓」,效果也許有但能持續多久? 且能真正讓大孩子心服口服嗎? 如果當你聽到老大在抱怨:「當老大真倒楣!」「為什麼偏偏我是老大!」等論調。你應該有自覺,自己使用的方法和策略需要修正了(因為他真的不是自願、心甘情願要來當老大的)。

爸比媽咪可以試試和每一個孩子間有「單獨相處時間」(alone time)。在沒有其他手足的干擾下,孩子可以獨佔爸爸或媽媽一段「美好」時光,孩子可以趁此時暢所欲言,當然包括對其他手足的埋怨和不滿。在溫馨的氣氛下,爸比媽咪能夠百分百專注聆聽、保持同理心、不批判,僅高度包容接納地鼓勵大孩子的「成熟舉動」讓爸比媽咪能放鬆放心,如,「今天下午真是太感謝還好有你,幫我把弟弟弄亂的客廳整理好,還將你最愛的玩具拿給弟弟讓他不哭鬧。有了你的幫助,我們才能在叔叔阿姨來家裡時享用一頓美味晚餐。寶貝!謝謝你,有你真好。」當孩子感受到爸比媽咪對他的關注、肯定和感謝。下次不需要任何提醒或叮嚀,大孩子定會更有意願地主動「讓」弟妹,甚至照顧他們。

給孩子吃甜頭、對他們灌迷湯也是作風自由開明的爸比媽咪最愛用的模式。在大庭廣眾之下,讚美大孩子:「哥哥真的很大方,剛剛在餐桌上把自己的蛋糕分一半給弟弟吃,還會幫他擦嘴、倒開水。比起爸比媽咪,弟弟更喜愛哥哥…。哥哥真的很棒,真羨慕弟弟有這樣的哥哥啊!」大孩子可能驚訝於爸比媽咪的細心觀察,也因被灌了迷湯受了鼓舞,正向增強的行為日後肯定會再次出現。

強者保護、禮讓弱者,或許是天性,也或許是可塑的美德。但涉及親子關係,居於主導地位的爸比媽咪需要更多些細膩、耐心引導,少些理所當然。誠如諸多專家學者所指,最糟糕的親子糾紛結果,將可能會導致手足間的霸凌、甚至造成日後對爸比媽咪的不諒解、家庭生活的陰影。想讓您知道:不要為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半強迫孩子吞下他們眼中不平等的待遇,而造成孩子誤解爸媽長輩的偏心、甚至仇恨自己的兄弟姊妹。

推薦繪本:

爸爸一半、媽媽一半(韋伯)

相親相愛不簡單?(親子天下)

分享(親子天下)

分享2當我們同在一起(親子天下)

都是我的(親子天下)

彼得的椅子(上誼)

誰最棒?(信誼)

我的弟弟跟你換(台灣東方)

小菲菲和新弟弟(和英)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維京)

我當哥哥了!(維京)

小天空(遠流)

只有一點點(青林)

狼寶寶(小典藏)

超人兄弟(五南)

我的妹妹(步步)

我的姊姊怎麼了?(親子天下)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