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有沒有禮貌?!

在麵館看到有個國中少年在同學群起慫恿下,他鼓起勇氣上前去搭訕心儀的小女生,只見他衝上前去羞怯怯地對那女孩說:「喂,妳叫什麼?」只見女孩大方地回答:「我叫牛肉麵、滷蛋和海帶…。」

這看來雖僅是博君一笑,但卻足令身為父母者為之感慨:打招呼!是一件日常再簡單不過的事、對人的合宜稱謂也是人際溝通重要的第一步,想不到現在的孩子連這個基本禮貌都疏忽或可能都不會了。

  《三字經》中就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人是從六歲開始學習,先學灑掃、應對、進退,待這些基本習慣和態度都養成、內化了,才會開始學認字、學寫作。古人也正是會先從細微的進退應對來看一個人的教養,這些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品格象徵,古人亦說:「童蒙養正」,在孩子啟蒙學習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怕會偏差了。在以前師長給予我們的教育是:「跟長輩說話一定是要站著的,老人家沒有坐,晚輩是不可能坐著的,沒有孩子會大剌剌的坐在椅子上而讓長輩站著的道理。」但在現今,這可能會被解讀為過於「繁文縟節」,或是「倚老賣老」、「擺架子」、「不親切」…

  在北歐國家如果父母願意留在家裡自己帶小孩,政府將會發給父母零用錢,因為他們一致認為「家教」實在太重要了,在家帶孩子是一件極為重要且必要的神聖使命,因為這終將會影響孩子的漫漫一生。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到了四歲左右開始漸趨內化、成熟,但是四歲之前我們已學會很多東西,只不過那時候的學習機制主要是模仿。諸多研究者已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並從中找到模仿的神經機制,所以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這也是罵人「沒有家教」會引起爭執、打架的原因,實在是這句話把人家的父母、甚至祖宗八代也都給罵了進去,隱含了連父母、祖先也都沒有教養,因為如果父母有教養,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有教養。現在政府民間積極大力闡揚的品德教育,從學理上來看,它勢必須從家庭做起,惟有父母帶頭崇尚品德,則孩子才會跟著培養出品德。

  自古聖賢能人就明訓承傳「小學終,至四書」,禮貌學好了才教《四書》,親愛的爸比媽咪,我們又怎麼能反其道而行,在還沒有教會孩子日常生活人際應對進退,就急著塞一大堆「種樹、雞兔同籠問題、排比、映襯、質量、力能」……這些出社會後可能極少有機會用到的知識給孩子,反倒把最重要的做人的禮貌給忘了呢?

想讓爸比媽咪知道的是:3~6 歲的孩子,可以也應該要學習一些基本禮貌!
1.與人交談時會看著對方的眼睛。
2.會與人打招呼,例如「早安」、「再見」。
3.打斷別人或者需要別人讓路的時候會說「對不起」、「借過」。
4.吃飯時會坐在桌子前面,不隨意走動或離開。
5.會說「請」、「謝謝」。

  上述所提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基本的禮節舉止,符合一般3~6歲孩子的認知水準,爸比媽咪容易教孩子也不難學習。但是不可否認的,讓小孩跟著模仿做一次容易,希望能長期持續並養成習慣,還是得要費些心力,培養孩子好的禮貌習慣需要爸比媽咪無比的堅持、在家日以繼夜持之以恆的練習,務必把這些小禮節視為我們
  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爸媽都知道如果帶孩子去餐廳吃飯,應該要求小孩坐在餐桌前不要亂跑,但場景若換成在家時是否就不會那麼嚴格了呢? 良心的建議,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在哪裡?在家裡還是外面都秉持一樣的原則,因為當孩子小的時候,在不同場合或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會有不同的規定,對他們來說可是會感到非常困惑和混亂的一件事,所以當孩子在適應並內化養成這些小禮節之前,請爸比媽咪千萬不要給他例外,家裡外面都請用相同一致的規則。當然啦!爸比媽咪以身作則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您教孩子養成說「請」、「謝謝」、「對不起」的好習慣時,你自己也總是這麼做的同時將會勝過千言萬語。

  但孩子畢竟不是機器,只須我們按下開關輸入口令進行遙控操作即可。很多時候孩子未必能如期接收指令、服從管教,有時候礙於生理因素;年紀還太小、太累或不舒服,有時候也可能是爸比媽咪用了比較難的方法讓孩子不好理解。例如,我們希望孩子 3 歲開始就能夠乖巧順從地坐在桌子前吃飯,吃完飯才能下桌,但是有些孩子的狀況卻不是那麼回事,因為他的腸胃比較敏感,所以可能才吃一兩口,腸胃便會因為受到刺激而極度快速蠕動,於是孩子就會很想去大便。這種時候,爸比媽咪會做什麼決定呢?你當然會讓他去吧!畢竟健康在我們的心目中排名還是第一位的。但事實上有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比如說孩子原本吃飯時就有一些狀況,一到餐桌上就會有各種離開餐桌或餐椅的理由,他一會兒會說想要去廁所,結果坐了半天卻什麼也沒出來;過一會兒他又會說好渴、想要去喝水,這一折騰結果就讓我們的餐桌亂成了一團糟。諸如此類狀況,讓我們試試以下的方法:
1.有所取捨
  教會孩子禮貌就和教他所有一切其它事情都是一樣的,爸比媽咪必須有所取捨。「捨得、捨得,有捨有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就永遠不會得!」我們不能奢望一次或一下子就能讓孩子完全或十足掌握所有我們要求或期盼的事情,所以我們要選擇眼前當下最首要或最重要的。例如吃飯時間,如果孩子的腸胃確實是屬於比較敏感的狀況,他的確是有需要必須在吃飯途中上廁所,那麼對於「吃完飯才能離開餐桌」的禮節行為就沒必要規定得那麼嚴格,允許孩子因為如廁而需要暫時離開,即使每頓飯他都要要求去廁所坐上一陣子,即使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也沒有關係,我們只須要求他在離開餐桌之前向大家說聲「對不起」。又假設真的因為種種原因,孩子很難一直規矩地坐在飯桌前吃完一整頓飯,那麼可以漸進式地只要求他每週五晚飯可以做到良好的餐桌禮儀,當孩子可以依約做到後,我們再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增加天數,對彼此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式。

2.善用繪本裡的大學問
  現今真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咫尺天涯都可以在彈指間實現,在坊間我們可以輕易找到很多有關兒童禮貌養成的故事繪本,爸比媽咪可以選擇購買或從圖書館借閱回家,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分享、討論,一方面讓孩子覺得學習禮貌可以很有趣,一方面也給了他可以模仿的機會,同時還豐富充實了親子共處、共讀時光,可謂是一舉數得。

3.分寸拿捏
  讓孩子學習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真的需要爸比媽咪時時提醒和貫徹,但別擔心,這並不代表你即將要從此成為一個嘮叨的爸比或媽咪。與其天天早上提醒孩子向人道「早安」,倒不如爸比或媽咪可以養成每天一早先和孩子說「早安」的習慣,透過實際的示範行動來提醒孩子。養成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的習慣亦如是,爸比媽咪是沒辦法給孩子你口袋裡沒有的東西,若我們能試著先對孩子這麼說、在孩子的面前對別人這麼說,則孩子的禮節便能輕而易舉如影隨形了!也要提醒:把禮貌養成習慣是場長期抗戰,爸比媽咪自己要先有耐心哦!

  最後要提醒各位爸比媽咪的是,我們不希望孩子生活在規矩的牢籠裡。有禮貌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從培養禮節的過程中,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快樂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的人,有些禮貌在別人家或許就能很輕易培養成習慣,在你家孩子身上也許就是有點困難; 也許孩子現階段真有實際執行的困難,那就放過彼此吧!

 

推薦閱讀
禮貌(信誼)
不!我不做沒禮貌的事(采實文化)
貝貝有禮貌(滿天星)
沒禮貌的蛋糕(時報文化)
壞脾氣的烏龜─我對人有禮貌(飛寶)
森林裡的禮貌運動(小熊)
沒禮貌的豬(青林)
謝謝你,熊貓先生(青林)
寶貝有禮貌:派樂熊會說謝謝你!(双美生活文創)
小白魚有禮貌(双美生活文創)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