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我哭哭!心情不美麗

小櫻很常哭。弟弟搶他的玩具,他哭;爸爸大點聲指正他,他便淚眼汪汪躲在一旁;阿嬤外出時不讓他跟,他也咬著嘴唇、含著淚…。

「哭」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表現,它是一種訊息、一種溝通與表達的方式。孩子愛用哭來表達他的情緒,可能是一種習慣,或者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面臨的問題,於是只好以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其實孩子的哭鬧並不完全是悲傷的反應,也有可能是因為憤怒、沮喪、恐懼、興奮、困惑、焦慮。不論是因為什麼原因,哭鬧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健康處理情緒的方式。

剛出生的嬰兒,透過哭泣來讓身邊的人知道「我有困難需要被解救」。

一歲到三歲的幼兒,哭鬧是正常發展過程,他們透過哭鬧傳達「我失去與爸爸媽媽的連結了,我需要被理解」。

更大的孩子,如果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夠理解,如果無法用語言順利地表達自己,同樣也會用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大人們可以先試著了解孩子哭背後的原因,再引導孩子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孩子能漸漸學習以較為成熟、理性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哭」的內容包羅萬象,從肚子餓的哭到裝模作樣的哭,可謂千變萬化。嬰幼兒經常運用這種方式,和外界打交道。一般來說,「幼兒的哭」在生理上代表飢餓、需求不滿、病痛、身體不舒服等;在心理上,代表委屈、挫折、害怕、悲傷、不滿、懺悔、發洩、要求、需要關心及注意等。小櫻的哭,正代表著委屈、挫折、要求與不舒服等。想讓您知道:小孩愛哭通常源自於父母的教育!

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一起來解讀孩子的哭代表什麼?

1、哭是孩子想要的手段:現在的家庭小孩都生的少,於是因為太過寶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只要孩子哭,爸比媽咪總是會盡其所能地儘快妥協及滿足他,於是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學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非常有效的。當孩子為了不合理的要求無法獲得滿足而哭泣時,大人就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哭」變成孩子要挾大人的武器,成為一種習慣。

2、孩子本身缺乏信心,依賴性重: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膽小,不太敢表現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遇到事情往往不知所措,只好藉著「哭」來表達、博取別人的同情。

3、孩子先天敏感且易於多愁善感: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孩子的個性傾向,但當爸比媽咪不了解時,就容易跟著孩子一起發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相處,更遑論理性地陪伴、引導或教導孩子。

4、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夠:由於爸比媽咪對孩子的人照顧太周到時,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需要癟嘴的或用哭的、用比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於是孩子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想要或不想要,結果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恐無法成長。

5、爸比媽咪的態度過於嚴厲:大人太兇,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嚇壞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可憐藉以博取同情。如此不僅可以避開大人的指責,同時也可能贏得大人更好的服務。

6、孩子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爸比媽咪不太能完全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如:父母不能常陪伴、接近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年齡較小的孩子或總是忙著做自己的事。常常被爸比媽咪所忽略的孩子,在語言不足以表達他內心的想法或感受時,哭鬧便會是他吸引大人最好的武器了。

7、孩子為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當孩子感覺不被愛或不安全,他們出於本能地就會顯得焦慮、不安,隨之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哭」本身並無好壞、對錯之分。小櫻經常淚眼汪汪,意味著他在天生氣質上是屬於比較膽小、謹慎的孩子,並且誤用了「哭」,所以,我們的教養重點在於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表達與溝通的方式和習慣。爸比媽咪可以試著︰

1、先評估孩子的天生氣質、理解孩子的敏感性。敏感的孩子感到的疼痛閾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可以試著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者,引導他克制哭不如對他抱有理解、同情,這麼做反而更可有效減少他的孤獨感和脆弱感。

2、找出孩子大多在什麼情況下哭,再教導他如何因應這些情況。平常我們都認為,孩子哭多半是受了委屈,因此我們哄他、同情他,甚至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但事實未必如此,應該探討孩子哭的原因,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3、弄清楚孩子哭的情況,引導並教導他如何用語言將心中的委屈、不高興說出來,同時冷處理、讓他了解「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讓孩子用語言表達,教會孩子善於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明白為什麼要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以減少哭的機會和頻率。

4、爸比媽咪可多以正向、開朗的管教態度,儘量和孩子談論各種問題,尊重他的意見;善用鼓勵和獎賞,最好避免用吼叫、打罵的方式,也不需要孩子一哭,就給他好處。對於這類孩子,應宜多採取鼓勵和讚許的態度,只要他有任何積極的行為,都要肯定和鼓勵,讓他慢慢建立自信。

5、爸比媽咪多些溫柔多些幽默。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引起他的負面情緒反應,所以大人要稍加控制,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溫和與幽默或許效果更好,但當敏感的小孩做了錯事時,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裡。既不要斥責,也不能無原則。

6、當孩子有情緒反應時,淡化處理。稍加安慰後,爸比媽咪最好若無其事,別去強化這種情緒。同時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轉移他的視線。給孩子最大的安慰、溫暖和快樂。過於敏感的孩子已受到周圍人、事、物等環境的影響。因此,爸比媽咪需要付出更多關愛,多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多關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爸比媽咪一直在關心愛護他。

7、當你不答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應該跟他講述理由。孩子到了四、五歲上幼稚園的階段,就已經能夠了解大人的話語了。不需要因為害怕孩子有情緒反應而什麼都不敢說、不敢做。

8、人的情緒有時候很難控制,當大人情緒不好時,容易在無意中把孩子吼哭了,如果是這樣,事後應該鼓起勇氣,向孩子坦承錯誤並道歉。我們正在為孩子做一個示範,未來他若遇到類似的人、事、物,他可以學著這樣面對。

9、要多注意孩子身體的健康。觀察孩子是否是因為身體上出現說不出原因的不舒服狀態了。

10、合宜地加強並充實認知活動讓孩子增廣見識。過於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會把主要的注意力全放在尋找安全感上,於是稍稍一個風吹草動便會驚擾他的心性情緒,也往往會放大一個小小的不愉快。而和孩子一起做遊戲,認識多種物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活動,對他轉移注意力、促進認知和智力發展、改變心態很有幫助。

11、培養孩子積極、開朗的個性。例如︰送他上幼兒園,讓他有年齡相近的玩伴、有結交朋友的機會,讓群體生活幫助他建立社會化的行為,同時也可以在與同伴的相處中找到正確的模仿對象、豐富生活經驗。

12、找出孩子容易做好、做成功的事,讓他多方嘗試,以培養其成就感和自信心,進而在面對事情時不再膽怯。例如︰找一些簡單的家事請他幫忙,使他覺得他夠「大」了,能受到父母的尊重,轉移注意力、建立成就感後就沒心思再為小事哭了。

如果孩子常因細故而哭,當時不妨佯裝不知道、不去理會,不強化他這種行為;而當他有良好的表現時,則適時地讚美他、鼓勵他;漸漸地,讓他知道「哭」並不是解決問題、達成目的的方法。爸比媽咪應該把握住機會,訓練孩子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舉例來說,當孩子哭泣時,請沈住氣並以關懷的口吻問他︰「遇到困難,光是哭能不能解決呢?」「既然不能解決,聰明的孩子就要用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剛開始,最好提供他一個可行的辦法,例如︰「弟弟搶你的玩具,而你又很想玩,你可以找一個弟弟平常很喜歡的玩具,和他商量、交換啊﹗」這樣慢慢地開導、訓練他,孩子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就不會再那麼愛哭了。

哭泣,是真實又直接的情感表達,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用哭泣來溝通。無可奈何時就以哭解決,這也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趨向於負性的反映。面對這樣的直接宣洩,有時我們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只好急著想要停止這個情況,於是用各種方式希望孩子停止哭泣。回想大人的生活經驗及研究顯示,哭泣之後反而會帶來情緒的放鬆與穩定呢!孩子經常淚眼汪汪的,我們可以及早找出原因所在,對症下藥,以避免日後可能造成孩子逃避現實、遇事退縮的習性。愛哭的孩子,大多數時候其實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如果孩子愛哭只是情緒比較慢熟,那麼,只要爸媽用心陪伴、耐心等待,一旦孩子的情緒發展跟上進度後,愛哭的行為就可以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對於這樣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取得成就,求得發展,打造他的自信心。

推薦閱讀:

哇哇大哭(臺灣麥克)

想哭的時候(上誼文化)

愛哭公主(親子天下)

掌心的祕密(親子天下)

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親子天下)

愛哭也沒關係(小天下)

眼淚海(三之三)

小豬別哭啦!(小魯文化)

好痛唷! 好痛唷!(小魯文化)

我的守護熊(小光點)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