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生什麼氣?

~有情緒,不是孩子的錯!~

2歲半的怡樺一不順心,總在大庭廣眾下亂發脾氣、大哭大鬧,不管爸比媽咪怎麼安撫都沒用!

「老師,我的孩子怎麼會這麼愛生氣?為什麼我軟硬兼施也改善不了?」爸比媽咪無奈地兩手一攤…。

當孩子發脾氣沒理由地哭鬧,且不管怎麼安撫都沒用時,真的會讓人氣到抓狂,這若發生在公共場所更是災難一場,讓爸比媽咪只想趕快抱著孩子逃離現場。面對這樣的情景,首先爸比媽咪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情,切忌跟著孩子的情緒暴走(可以適時複習一下『深呼吸』),在沒辦法用言語溝通的情況下,請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他遠離「戰場」。此外,爸比媽咪的態度也要非常堅定,且要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看待這件事的。

3歲的軒軒在和弟弟一起玩時,總會因8個月大的弟弟喜歡他手上的玩具車車、甚或一把拿走放進嘴裡啃咬時而情緒大暴走,先是吼叫、哭鬧,最近則是因為爸比媽咪要求要讓弟弟、要學會分享,而讓軒軒開始會動手推弟弟、把弟弟趕走…。

通常孩子暴躁發脾氣的行為表現背後,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想讓爸比媽咪知道:請相信即使是在喊叫、啃咬、拳打腳踢中,孩子仍努力試著從身邊的人身上找尋引導、學習對與錯,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並且好好相處。

在學步後期的發展階段裡,孩子開始想為自己做主、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受,但有限的詞彙且不足以表達,於是有了反抗期,這可說是爸比媽咪傷腦筋的開始。之所以被稱為2歲反抗期(Terrible Twos),是因為2歲為多數孩子開始學會表達想法和理解情緒的年紀,但由於學習、累積、成長尚不完全,所以孩子一旦遇到困難或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就會因失控而暴躁發脾氣(Temper tantrum)。正在為此苦惱或感到沮喪的爸比媽咪,請放寬心,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從腦部發展的過程來看,8歲以前的孩子因為大腦結構尚未發育完成,所以較難控制自己的脾氣。提供一些孩子愛生氣或亂發脾氣可能的原因及可行的因應方式給您參考:

1.挫敗感與期待落空

這個年齡的孩子無論行為表現或語言表達都進步超神速,也因而會對自己有較高的期許,希望自己能做得又快又好,但也因為這過高的期待與實際上產生的落差而讓他們容易對自己生氣,因而才會採用最為本能的發洩方式—吼叫、哭鬧、拳打腳踢…;還有更多的一些孩子則是會因為內心願望沒能達成而感到失望或不滿,因而會有「生氣、無理取鬧…」的反應。

理解了之後,下回當孩子因此而發脾氣時,請爸比媽咪先不要責備他,讓我們先用肯定及讚美來取代負面的批評或責備。我們可以以平緩的口氣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剛剛很努力想要做好,我覺得真的好棒喔!」當孩子情緒冷靜下來之後,鼓勵他再試一下,爸比媽咪也可以適時幫一點小忙,接著引導他下次再遇到這樣生氣的事,可以用說的這樣爸比媽咪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摔東西或打人只會把東西弄壞或讓人生氣,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由於3、4歲的孩子會用的詞彙還不多,我們可以試著幫助他說出自己的情緒及想法,並且溫柔及堅定地告訴他:「我懂!我了解你的心情。」此外,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嘗試其他較不具破壞性的宣洩方法,並且讓他知道:讓他人理解自己的怒氣,並不是只有傷害他人或物品的方式而已。

至於期待落空的部分,則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討論替代的方法,或者告訴孩子:雖然現在不行,但這個期待什麼時候是可以達成的,在表明辦不到之前也需要接納並同理他的感受。但是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既有的規則也不要隨意更改。另外,告訴孩子一些他能力可及的替代方案,也會是不錯的方式。

2.有樣學樣

孩子的行為表現常源於模仿他人,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看到其他孩子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另一種情況則是源於模仿自己的爸比媽咪。如果爸比媽咪跟孩子說話時總是大聲斥責或生氣、命令的口吻,孩子會誤以為這樣說話的方式才是對的、好的。此外,孩子會因為想要追求平等,因而表現出別人怎麼對他、他就怎麼回應的狀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預期等一下會被罵,於是先採取生氣的方式來「先聲奪人」以求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失控行為表現只是單純模仿其他小朋友,爸比媽咪要做的就是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有看到當做沒看到、有聽到當做沒聽到,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學到這樣做是沒意義的,漸漸地就不會再亂發脾氣。但如果問題是出在爸比媽咪身上,那麼請爸比媽咪應學著採取較溫和、正向、理性有原則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除了承接、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且協助他以合理的方式將情緒宣洩出來。

3.擔心爸比媽咪的注意力轉移

如果家中有新成員加入,尤其是在媽媽生了弟弟或妹妹之後,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擔心新來的成員奪走大人原先對自己的關注,或害怕爸比媽咪不再像以前一樣愛他了。此時,若孩子發脾氣時被責備,他更會感覺到自己不再被寵愛,反而會表現出更多不討喜的行為,以爭取更多受關注的眼神,此時即使是被處罰,目的也已然達到。所以此時請爸比媽咪可以試著撥出一點時間跟孩子相處,並且給予足夠的注意力及讚美,讓他知道,爸比媽咪對他的愛並沒有隨著家庭新成員加入而減少。提供高質量的相處模式,給孩子充份的安全感,讓他知道你的愛沒有改變也不會離開,孩子的情緒將能獲得安撫和抒緩,同時您會發現在照顧二寶的路上我們還多了一個好幫手。

4.生理因素

沒吃飽、吃太多甜食、沒睡飽、作息安排不當、運動時間太少、休息太少、天氣太熱、身體不舒服等等也可能會是孩子愛生氣的誘因,這時爸比媽咪需要做的就是多些耐心細心察覺,以幫助孩子調整作息時間與飲食,待孩子身體狀況合適了再繼續後續的活動,對孩子來說會比較有幫助。

當孩子語言能力不足以表達他的想法或需要時,往往會選擇以行為或情緒和他人溝通,但此種表達方式並不明確,爸比媽咪常會因沒辦法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而容易產生溝通障礙導致彼此「白白受苦」。例如當孩子想睡覺時,但他不會講或講不出來,於是只能不斷哭鬧或拳打腳踢,爸比媽咪誤以為他是故意搗蛋或亂發脾氣而加以責罵,或者誤以為孩子肚子餓想吃東西,泡牛奶給他喝卻被生氣地推開,於是親子間的衝突 愈演愈烈,因而更加深彼此的挫折感。

這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對與錯,但因為還沒辦法理解規則和界線,所以容易暴躁發脾氣,爸比媽咪務必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爸比媽咪可以用各種方法轉移暴怒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翻開他感興趣的圖畫書,或讓他畫畫;若在外則需溫柔地將他帶離現場。爸比媽咪教導孩子紀律時,態度要堅定,讓他知道你看重這件事,並用簡單直白的話反覆重申。針對孩子脾氣不好、亂發脾氣,溝通是很重要的媒介,這正是孩子學習的開始!我們可以開始試著這麼做:

1.請爸比媽咪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首先,爸比媽咪需要明白,孩子脾氣暴躁、暴怒行為是有原因的,美國紐約大學哈森菲爾兒童醫院(Hassenfeld Children’s Hospital at NYU Langone)臨床兒科助理教授羅賓⋅雅各布森(Robin Jacobson)表示,即使孩子在喊叫、啃咬、拳打腳踢中,他仍在試著從身邊的人身上找尋引導和學習對與錯,畢竟他們還沒辦法理解何謂規則和界線,而最親近他們的模仿對象,就是爸比媽咪了。

跟暴躁發脾氣的孩子硬碰硬是最糟的狀況,所以爸比媽咪千萬要控制住脾氣,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面對2歲孩子,不用說什麼大道理,因為他真的不懂,但爸媽可以將他的感受敘述給他聽,嘗試找出他發怒的原因,重點在於幫助孩子正確地把情緒用言語表達出來。人都會有情緒,但身為大人也要有大人的風度,別忘了,孩子會照著你所給出的反應模仿,若爸比媽咪暴走,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2.請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再溝通

要安撫一個哭鬧的孩子,本來就是難上加難,如果溝通完全無效,爸比媽咪可以用各種方法去轉移他的注意力,若在家可以翻開他感興趣的圖畫書,或拿出彩色筆讓他畫畫;若在外則可能需要將他帶離現場,並用手邊有的東西逗樂他。另外,面對孩子在公共場所大發脾氣,爸比媽咪就別顧及顏面了,請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建議蹲下來和他平視溝通,然後溫柔地用言語幫孩子釐清他內心的感受。

倘若孩子仍繼續哭鬧,爸比媽咪可以暫時放任他哭。大部分的孩子過不久就會靜下來,因為此時的他們還沒辦法分辨這是大人的技倆,當孩子發現用哭鬧來抗議達不到效果時,就不會再哭了。當孩子停止哭泣後,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讚美他做到了,但不要給予獎賞或禮物,目的只是要讓他知道此行為的正確性。

3.爸比媽咪態度要溫柔且堅定,並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的紀律要從小做起,爸比媽咪的態度要表現得堅定不移,且清楚地向孩子表達是與非、「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讓他知道你很看重這件事,並用簡單直白的話反覆重申。學步期孩子的注意力很短,只需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用說明原因。另外,拿走他的特權也是一種策略,像是玩具或布偶,當孩子知道自己亂發脾氣會有處罰,他下次就不會再犯了。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哭鬧的孩子有選擇權,例如玩具和畫圖,讓他選一樣做。但建議用二選一就好,太多選擇會造成反效果,因為2、3歲的孩子無法處理太多選項,但只要這樣做,不僅能訓練孩子做選擇的判斷力,同時也能幫他建立自信心。

此外,爸比媽咪也可以給予發脾氣的時間限制,這能讓雙方都有冷靜下來的時間,還能幫助孩子學習掌握時間的進度。孩子也許一開始不太願意配合,但經過幾次的練習,孩子就會變聽話了。

4.讓孩子有機會自己收拾殘局

面對喜歡亂發脾氣、亂丟玩具的孩子,媽媽可能會一邊收拾一邊碎碎唸,既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但又不斷承受著他們的情緒煎熬。我總是告訴這些媽媽們,這樣的做法,痛苦的是自己。與其心不甘情不願地幫孩子善後,不如就讓他們丟吧!不過記得告訴孩子,玩具是你的,丟壞了就沒有了。

任何人在情緒上來、帶著怒意時,根本聽不進去別人的話,因此首要之務我們要讓孩子的情緒先得到紓解。孩子經過大哭大鬧後,情緒會稍微緩和一些,通常會轉為啜泣,此時我就會牽住他們的雙手,一方面給予觸覺刺激,這樣做有助於緩和情緒,同時也能避免他們亂跑。孩子可能一開始眼睛不會看著我,但我會安撫並且給他們指令:「好了,不哭了!」當他們啜泣的情況逐漸停止,我會稱讚他們:「不哭了,很棒!」目的是給予正向的鼓勵。

接下來,孩子必須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我會試著問:「剛才怎麼了?」讓孩子慢慢地說,我也會協助他們把表達不足的地方說出來,之後再請他們說一次。等情緒完全緩和,心情也舒服一些,再帶著他們收拾丟了一地的玩具。這樣一來,孩子該宣洩的情緒宣洩完了,也學會了語言表達的方式,同時也懂得收拾及整理玩具。此時他們也體會到,原來哭鬧完還要整理玩具,以後就比較不會亂發脾氣或闖禍了。

爸比媽咪或許也會發現,孩子在2~3歲時,即便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引發孩子有激烈的情緒反應,這常讓爸比媽咪感到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彷彿怎麼做都不對,因此,一般常用「The Terrible Two(難搞的兩歲兒)」來形容這個時期的孩子。其實這是正常心理發展的歷程,由於2歲左右的孩子特別渴望尋求生理動作的獨立,儘管什麼都做不好,但卻什麼事都想要自己嘗試,因此常使得大人覺得他們很難伺候,一不小心就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想讓爸比媽咪知道:此時需特別留意並且觀察孩子的情緒,不要過度放任讓他無理取鬧,但也不要強行壓抑他的所有行動,因為這樣反而可能間接造成孩子的壓力反彈導致更激烈的情緒暴走程度。此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任務是:藉由獨力完成一些事情來建立自信心。所以爸比媽咪在教養孩子時,必須適時的「提供選擇」,在爸比媽咪容許的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可參與決定、執行一些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出門要穿這3套衣服中的哪一套?我們將一起閱讀這4本故事書中的哪一本?要吃飯還是麵等。當我們們開始這麼做時,不僅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為自己負責也能有效提昇他的自信及成就感!

當孩子鬧脾氣時,常常前一刻,他還乖巧地坐在身旁嬉戲撒嬌,但下一刻就火山爆發、無理取鬧,這情狀總讓爸比媽咪感到無可奈何、也令人頗傷神。孩子的情緒看似晴時多雲偶陣雨難以捉摸,但其實當我們可以正確認知情緒緣由後,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抒發也只是他們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希望爸比媽咪能多點耐心觀察和細心陪伴,就較能能了解孩子鬧情緒的背後真正意義。若能夠明白孩子情緒的發展階段,和表達情緒的真正原因何在,則能有效解決孩子情緒,也不再擔心他鬧情緒。

當孩子鬧情緒時,照顧者必須一邊處理情緒,一邊觀察並尋找引發情緒爆發的癥結點。大致上,年紀較小的孩子鬧情緒,多半是因為他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是身體有病痛,抑或希望獲得照顧者更多的愛;但當孩子年紀漸長、思考能力愈加成熟,爸比媽咪則須仔細推敲鬧情緒的前因後果,才能真正有效協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

了解情緒來由後,爸比媽咪必須清楚孩子情緒不全然是受先天影響,後天的外在環境刺激、爸比媽咪教養方式,也都左右著其情緒功能發展,影響其日後的情感解讀及掌控。因此,在嬰孩子時期,爸比媽咪必須特別注意自己與家人互動的情感表現,以免提供孩子不當學習經驗。

推薦閱讀:

愛發脾氣的三角龍(人類文化)

我不亂生氣(小光點)

生氣王子(親子天下)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親子天下)

轟隆!小豬的煙火大會(青林國際)

貝拉的生氣天(米奇巴克)

吼~我生氣了!(東雨文化)

氣噗噗:生氣的你,常常看不見我們愛你(采實文化)

狼孩子(小典藏)

大壞熊!(三民)

壞種子(格林文化)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