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小小噴火龍

耳邊傳來一陣又一陣尖叫和哭鬧聲,接著只見孩子躺在地上打滾,拼命拍打地面,聲嘶力竭地喊著:我不要、我不要……。
看著孩子生氣衝向另一頭的孩子,一把抓起他手中的玩具,兩人開始你抓我頭髮、我咬你手臂,誰也不讓誰……。
小小孩只要一鬧起情緒來,往往不管時間地點,就像攔不住的洪水猛獸,通常我們會暱稱他們為「噴火龍」。

  『情緒』真是一個抽象、複雜又難以釐清的東西,尤其對於小小孩子而言,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你不給他他想要的玩具,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明明大家好好的一起玩,卻有人要搶走或弄壞他的玩具,這實在很讓人傷心。我們想讓爸比媽咪知道:三歲以下的孩子正處於情緒學習及發展的關鍵期,生氣、挫折、嫉妒、傷心……對孩子都是新的情緒體驗和經歷過程,孩子其實不是不聽話,而是這些情緒對他而言不僅陌生而且來得又急又猛,在正處於學習如何因應和控制情緒的當下,哭鬧反應其實是應該被理解和開導的。

  孩子的情緒控制其實和語言表達發展之間存著相互依存的微妙關係。正在學說話的小小孩,如果一開始就能被引導如何適當表達他內心情緒的感受,那麼他將不太會亂發脾氣或是成為愛哭鬧的孩子,因為當小小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已經遠超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於是乎千軍萬馬湧上心頭、千頭萬緒在腦子裡想說卻說不出口、有口難言,難過難耐之餘只能選擇最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哭給你看,哭到你懂!換句話說,當孩子能透過言語表達找到與外界的連結,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往往能有更好的情緒控管能力。

  曾有一個探討情緒感受和口語表達間關係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將五十多個受試者分成五組,要求他們把雙手放在極難忍受的冰凍水中,第一組的受試者被允許可以說話表示痛苦,第二組只能按按鈕來表示,第三組則只能聽自己先前說話的錄音播放,到了第四組則是聽別人代為說話的錄音播放,最後第五組,被限制不能以聲音或手勢動作來表示痛苦。實驗結果證實,被允許表達痛楚的第一組相較於其他各組,能在冰水實驗中撐最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適切的言語表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紓解緩和我們所承受的一些高壓情緒。

 

對孩子來說,能越早理解自己的不同情緒並懂得透過表達來消化這些負面的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孩子最常需要處理和因應的負面情緒:

1.挫折
  學齡前的孩子學習任務極多:學走路、學用餐具、學穿衣穿鞋……等等,每天都有新挑戰要面對,而3歲以下的情緒發展時期,如:生氣、挫折、嫉妒、害羞、興奮,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情緒體驗,很多時候孩子也很像當個聽話的乖寶,但這些情緒對他而言感受不僅陌生且強度也高,對尚未學習如何因應、控制這些情緒前,一哭二鬧三打滾是應該可以被理解和接納的。

三歲的阿力和同學們一起在草地上玩,當老師們整隊準備要回教室用餐時,只見阿力因為還想留下來玩,而大哭大叫最後甚至氣得躺在地上亂踢亂抓。
「不要!我不想(回去)!」他聲嘶力竭地向我們表達他的不滿。
我蹲下身來:「阿力,我知道你還想玩,對嗎?」
此時他稍稍冷靜了一下,但仍賴在地上不想起來。
「是不是因為發現了一根大樹枝寶劍?所以還想留下來繼續玩?」
阿力停止哭泣,用力點頭回答:「對。」
「我知道你不想離開,但是現在我們肚子好餓要先回教室吃午餐。我們找個地方先把樹枝寶劍藏起來好嗎?明天可以再來玩!」我建議。
我順勢把他從地上拉起來:「快點!我們來找找看哪裡可以藏你的樹枝寶劍!」

  這種預告式的轉移方法對三歲以下的小孩非常管用,因為對此一階段孩子說理的效果極為有限,就算孩子能聽得懂原因,但大多數情緒上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可以藉由描述未來精彩有趣的「節目預告」讓孩子有所期待,然後願意配合。請留意千萬不要編造謊言來哄騙孩子,也無須刻意獎賞,例如:「你聽話,我等等帶你去吃冰淇淋。」只要在可容許的原定計畫範圍內,給點驚喜就可以,例如:「等一下坐在爸爸肩膀散步回家」或「我們一起想想晚餐可以吃什麼?」讓孩子覺得雖然離開很可惜,但還是會有值得期待的好事會發生。

2.疼痛
  學齡幼兒正處於懞懞懂懂、顢頇學步的階段,又特別愛跑愛爬四處探索,所以跌跌撞撞自然是免不了的。相關科學實驗亦證明,大腦會傳遞疼痛部位與強度的訊息,但只有積極且冷靜的正面情緒方能有效減輕舒緩痛楚的感受。所以爸比媽咪
必須依據孩子意外的嚴重程度來因應處理,而且有些疼痛並不是呼一呼、哄一哄就能神奇地消失不見,想讓爸比媽咪知道:孩子的小摔小跌,我們一定能有更合適的對應方式來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轉移的能力。
  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第一時間您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不少孩子在摔倒當時,通常會先抬起頭看大人們的反應,如果當下我們表現得很擔心,通常會加劇讓孩子覺得這一跤摔得更疼了,所以如果在沒有太大的傷害只是小摔小跌,我們可以只給「還好嗎?」「要小心哦!」「你很勇敢!」這些反應能讓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他摔跤了,不過情況並沒有太嚴重,他可以自己爬起來。
  或是我們也很常使用幫孩子把痛痛吹走的小把戲,這同時也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的一個好方法。
兩歲的小米一不小心從椅子上跌坐到地上,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可能受到驚嚇或也可能不知撞到哪裡感覺疼痛,抱著老師大哭起來。
「啊!小米,妳從椅子跌下來了嗎?」
「好痛! 這裡痛痛!」小米指著自己的手臂,拼命哭個不停。
待老師仔細確認並沒有嚴重的外傷後,接著說:「老師拿一個冰袋幫妳冰敷好嗎?」
「好。」
因為小米不想一直敷著,於是又開始放聲大哭。
「小米手手這裡痛痛對不對?」「讓我們一起來把痛痛吹走!」
老師裝模作樣地在孩子的手臂上輕,然後假裝握緊拳頭抓起一把,對著孩子說:「痛痛都在這裡,我們一起來把它吹走,說『痛痛再見』。」 當老師攤開手掌,和小米一起吹走無形的「痛痛」,說也奇妙,小米的心情似乎比較平復,因為她一起參與了這場疼痛的送別會。

3.憤怒
四歲的莉莉,蹲坐在沙坑裡挖挖舀舀玩得正開心,沒想到一轉身發現小水桶不翼而飛,本應屬於她的紅色小水桶正被3歲的阿中給拿走了,於是立刻狂奔追向阿中大喊:「那是我的!還來!我的!」只見阿中雖被莉莉一把抓住,但手卻仍緊緊抓著水桶不肯放。
「那是我的水桶!」莉莉一邊抓著水桶一邊大喊。「不是!是我的!」阿中不甘示弱地也回了一句。
就這麼你一言我一語的當下,莉莉用手裡的鏟子狠狠地往阿中頭上敲下去,這一擊打得又準又響,阿中摸著自己的額頭放聲大哭了起來。
見狀的老師一邊忙著安撫阿中、一邊對著莉莉說:「好,我了解,這紅色小水桶是妳先拿的,所以阿中拿妳的水桶讓妳很生氣,對嗎?」
莉莉點點頭:「對。」
「妳可以生氣,但是出手打人是不對的。」「我知道妳生氣,妳可以把玩具拿回來,或是跟我們說,但妳不該打人,所以水桶暫時由老師保管,請妳坐在旁邊先冷靜、休息一下。」
被安撫的阿中雖抽抽噎噎地哭著,但情緒已趨近緩和,老師則對他說:「莉莉很生氣因為你拿了她正在用的水桶,下次你要先問問她:『水桶可以借我一下嗎?』她應該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在幼兒園裡,我們希望孩子能漸漸學會或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有權利感到生氣,但重點是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表達,或是適時尋求大人的協助。我們堅決表示對所有的暴力行為絕對是「零容忍」,就算阿中先搶了莉莉的玩具,我們也不會馬上把玩具交還給她。當然,孩子也許沒有辦法只經歷一次便馬上理解行為帶來的後果,但幾次過後,他們便會知道暴力行為在這裡是絕對不可能被接受的,因為就算打人把玩具搶到了,之後也得乖乖繳回,於是就會試圖找出如何不打人也能把玩具要回來的辦法。

  當孩子玩具被拿走,無論如何都很難要回來時,我們通常會請被搶走的一方(莉莉)跟把玩具拿走的小孩(阿中)進行交涉,「等你玩完之後,可以換我玩一下嗎?」
這裡我們要示範的是--鼓勵分享,但不強迫分享,我發現這樣溫和的問法,會讓孩子雙方都覺得自己沒有吃虧,只是需要幾分忍耐,再加上幾分等待,大家就都有得玩。坦白說,藉由說理讓學齡前的小小孩明白「不分享就沒得玩」,孩子在情緒高漲當下很容易聽不進去,唯有讓孩子最快體認到,這樣表達比打人還容易把玩具拿回來,不僅省去說教的時間,孩子也能在過程中真正學到「分享」的概念。事實證明,多數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答應使用完畢後歸還「原使用者」,當他們想再要回玩具時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詢問,這比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去打人搶玩具更有效。

 

以下提供幾種方法請爸比媽咪試試:
1.鼓勵孩子表達不同情緒,更能鍛鍊孩子的情緒控制力——懂得用言語表達意願,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面對孩子不同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抱持正確的態度: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適時的恐懼能讓我們迴避可能的危險,些許的疼痛能讓我們接收身體發出的警訊,小小的憤怒能讓我們懂得為自己挺身而出,每一種情緒都是根據當時情況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比起忽略或隱藏這些情緒,更重要的是面對並找對方法釋放它。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覺得情緒被接收到了,也能藉此明白經歷不同情緒所可能帶來的各種反應。
「媽媽要去上班不能陪你,你很難過對嗎?」
「妳現在覺得很生氣,因為他搶走了妳的玩具?」
  只要孩子已有能力說三個字彙以上的句子,我們就可以開始教導孩子用言語去表達情緒,而不僅是只用尖叫甚至肢體來抗議。在團體生活中,孩子懂得勇敢說不,能為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發聲,是為必備的生活技能之一。就如同對兩歲的小小孩來說,說「不要!」是一個必然的成長進程,因此當高壓的情緒被撩撥起時,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這樣說:
「我不想這樣...。」
「我已經說過我不要了。」
  孩子們可以學會,這些句子說出口就等於幫自己貼上保護膜,能有效拒絕來自同儕的強硬要求。當爭執發生時,已滿2歲以上的孩子若什麼都不說不做,只是哭和喊叫,老師們也不會在第一時間代為處理,除非孩子已經清楚地用言語表達意願,另一方卻仍無視的狀況下,老師才會親上火線調解爭執。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連自己都不能說清楚,又怎麼指望別人都能猜對我們的想法?因此,懂得用言語表達意願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2.找機會多和孩子談談心
  多和孩子談談心,引導孩子逐漸學會處理基本的情緒問題。給孩子展示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爸比媽咪的關心和溫暖笑容能快速掃除孩子的所有負面情緒。當孩子遇到不愉快情緒時急需發洩,給他一點自我空間,鼓勵他在傷心沮喪的時候走出房間,冷靜一下,也能避免他在衝動之下惹麻煩,這時候爸比媽咪的適時擁抱通常也會是很好的安慰劑。
  對於心理將狀態尚未發育成熟的幼兒來說,有意的灌輸積極處事意識非常重要。爸比媽咪經常性的鼓勵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改變孩子的精神樣貌,讓孩子更為正向。獎勵制度也有助於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處事習慣。孩子情緒激動、行為魯莽,可能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好好聽你說話,或者不理解你的真正意思。有時候可能一句話還沒說完,您面前的孩子早就迫不及待溜到別的地方去了,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聽你說的話。當我每次跟孩子講重要事情的時候,除了蹲低姿態、和孩子四目交望,我還會習慣性地讓他再重複一遍方才我說過的話,除了提醒自己簡明扼要外,重點是確認孩子真的接收到我們要傳遞的重要訊息,同時複述能讓孩子加深對這個訊息的印象。
  此外,孩子需要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幼兒時期家長必須要加強著重鍛鍊孩子的生存技能之一。當孩子愈早掌握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便能幫助他們擁有更多能力和技能去因應及面對青少年期或成人期諸多障礙或困境。無論是能自己修理壞掉的玩具還是在遊戲中學會掌握主動權這些都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孩子需要一套解決一般問題的策略,有了這樣的能力,他才不會凡事都以消極態度應對,同時便會減少負面情緒產生的機會。待孩子日漸成長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校表現、同伴壓力、社交影響等。只有掌握了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他便能更自信地做決定。有些不會解決問題的孩子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有別的選擇,比如在被搶玩具後只想到用武力解決,因為他只  想到這一種拿回玩具的方法。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情緒控制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幼兒情緒智商的必須條件。
  教孩子學會陳述問題,能清楚地描述問題便是一大進步。如果孩子能向你傾訴:「他拿走我的積木讓我很生氣」,這時他已經能夠減輕不少心裡壓力了。在孩子能描述問題之後,引導他在遇到問題時先想想可以怎麼做,爸比媽咪試著陪伴孩子考慮每種方法的利弊得失,再做出行動,因為能讓孩子覺的自己是有能力的,這對孩子的情緒掌握亦會是一大助益。
  在孩子遇到問題後,不要急著幫他解決,先給他一個自己嘗試的機會會更好。比如幼兒與同伴爭搶玩具時,先讓他們自己試著解決。如果爭執不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再在一旁提出有效建議。當然安全是前提條件,不要看著孩子打起來再阻止哦。另外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在他犯錯時,不要急於責備,跟孩子一起耐心討論問題,聽聽他的想法。
  孩子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相應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只要自己敢於嘗試了,不管最後結果好不好,都要學會順其自然,坦然接受。

3.以身作則,示範恰當的憤怒應對方式
  情緒分為好多種,每種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也都各自不同。不過對小小孩而言影響最明顯的情緒便是憤怒。很多孩子都會憑第一直覺來因應問題,這樣的方式固然顯得十分「條直」,不過爸比媽咪應該會同意:當憤怒時能控制住情緒、理智應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高效率策略。
  當孩子跟別的孩子一出現糾紛就動手動腳,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此時教會孩子基本的憤怒控制技巧,猶如一般成年人常會用的小技巧:深呼吸、冷靜冷靜再冷靜……也極適合孩子。及時引導孩子認清自己的憤怒情緒,不管是生氣、沮喪還是失望都可以快速排解。生氣是可以且被允許的,但隨便動手打人就不對了。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相信是每位爸比媽咪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在孩子面前處事的大度、理智模樣也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樣板。例如: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爸比媽咪需要即時予以口頭讚賞、獎勵回饋,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也需要即時給予適當的懲罰或口頭訓誡來加強孩子立即停止或不得再出現相關行為的深刻印象。獎勵制度可以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動力,大幅度減少幼兒暴力攻擊行為。獎罰分明的家庭將能培養出情緒控制能力較強的孩子。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清楚條理制定的家規,讓孩子在生活中便能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幼兒養成遵守紀律的意識,如:用餐時間就昰在餐桌上把飯吃完、睡覺時間就是換好睡衣躺在床上休息;在圖書閱覽區輕聲細語、在遊戲區要按照遊戲規則進行遊戲。提前告訴孩子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孩子遇到問題也就較不會輕易被情緒支配了。
  定出的規則也請儘量不要輕易改變,這樣孩子與你才更容易建立信任感,同時出錯和搗亂的狀況也會因而大幅減少。例如老師在每次進行戶外活動之前,都一定會要求孩子們必須排好隊再出發,行進的時候也要注意維護好秩序,當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負責和執行規則的態度,他們也能依著可預測的規則來遵守,自然班上每個孩子都會是循規蹈矩的乖寶寶。您的家規是什麼呢?爸比媽咪可以依照家裡的生活作息、日常需求來制定或安排,一旦落實執行,且彼此皆因而得到愉快經驗,相信孩子也會樂於配合和遵守的。
  爸比媽咪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可以透過教孩子學會自我對話,大聲說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就是一個現在可以開始練習的好方法。比如排一個很長的隊伍,當等得很不耐煩的時候可以告訴自己:「這個隊伍真的有點長哦!不過我覺得還是要耐心排隊」。這樣的自我對話往往有很強暗示和安撫作用,同時可以幫助孩子逐漸加強自制力。

4.通過情緒控制活動、鍛鍊孩子自控能力
  活躍的肌肉細胞才能供養更活躍的大腦皮層,才能用積極的心態控制住自己的小情緒。多給孩子戶外活動、鍛鍊身體的機會。強健的體魄不光可以減少疾病機率還能帶來更加健康的精神世界。
  學齡前孩子的主要活動就是遊戲,用單調乏味的常規中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往往會適得其反。好玩的小遊戲不僅能鍛鍊孩子的操作能力,還能從不同角度循序增強孩子的自制力。例如操作性遊戲:串珠、穿洞洞板等除了可以訓練孩子的小肌肉,還能進一步讓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練習專注當下、情緒沈澱;運動性遊戲,如走、跑、跳等基本動作除了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肌肉力量還能進一步讓孩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抒發情緒、有助對抗焦慮和抑鬱,並能提高心智能力,同時製造出「腦內啡」使壓力降到最低,腦內啡類似止痛劑,也能減輕疼痛感;而有情節、角色、音樂的角色扮演遊戲亦可以讓孩子在遵守規則時同時學會控制抒及發自身的情緒。設計情節生動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在體驗角色時了解社會交際並鍛鍊一定的自制力。比如扮演士兵的孩子必須聽從上級的指揮。玩紅綠燈遊戲時,小朋友必須遵守交通規則,類似的遊戲都可以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緒。

  陪伴孩子了解自我情緒,學會恰當表達是練就強大內心的關鍵,也是幫助孩子長成一個理智大人的開始。幫孩子及早認清各種情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引領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得以避免不必要的幼兒行為問題,如脾氣暴躁、攻擊性行為和叛逆,亦能避免未來成長路上的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

 

推薦閱讀
家有生氣小恐龍(大穎)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親子天下)
愛生氣的貓(臺灣麥克)
哇哇大哭!(臺灣麥克)
不要!(臺灣麥克)
大野狼別吃我(創星)
生氣王子(親子天下)
【我的感覺】系列(親子天下)
生氣湯(上誼)
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三之三)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