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關照孩子的情緒(尖叫篇)

   

7、8個月大的妹妹近來常會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大人高聲講話她也會跟著學習,阿嬤抱怨她無法控制所發出的聲音大小,因為常聽見她發出尖叫。媽媽也發現2歲半的Rex在2歲左右到達尖叫的高峰期,近半年來無論何時何地、開心或生氣,他總會習慣以「尖叫」表示,家裡人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很困擾卻也束手無策。

但,孩子到底為什麼要尖叫呢?

1.模仿大人: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大人們,您的言行舉止會是孩子學習的樣板。

2.身體感到不適:當孩子身體不舒服、無法表達亦無法控制情緒的情況下,尖叫及哭鬧會是他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3.表達情緒:因為無法與大人以語言溝通,當事情不順他的意、溝通管道又受阻時,無奈之餘就只能以尖叫來表示。

4.感到興奮:這是人類皆會有的本能反應,但尤其是較易躁動的過動兒們更容易表現尖叫。

5.希望清楚表達自主的意願:1歲半~3歲左右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會表示「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好」,但這屬於正常的發展階段。

上述行為表現其實是因為寶貝們在約1歲半時,開始會走路了、對「自我的控制」及「自我主張」的觀念會日漸提昇及加強,所以孩子會開始要求別人,但因為2歲左右的寶貝能夠運用的詞彙還不夠多,往往很難正確、明確地表達出他們的需求,所以孩子會因此而感到焦躁不安,隨即會以本能的尖叫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若能加以合宜引導及示範,到了3歲以後,隨著孩子能夠使用的詞彙越來越多,愛尖叫的情形通常會逐漸改善好轉。

日常生活中,爸比媽咪可以先試試這樣做來改善孩子的尖叫問題:

  1. 包容與尊重;

多數時候,大人常常會以自己的立場,要求孩子單方面「配合大人」。「我想要要求你這樣做、但你卻想要那樣做」; 「我想要這樣做、但你卻想要要求我那樣做」--分明就是故意要跟我唱反調!親與子雙方的立場截然不同,如果又發生溝通不良的情形,孩子自然會產生生氣尖叫的反應。因此爸比媽咪應該對孩子多一些包容與耐心,退後一步、蹲低一點體諒並尊重孩子也會有、也應該有、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1. 指派任務:

1歲半~3歲的孩子處於叛逆期階段,容易對於凡事都被大人伺候、安排好的狀態感到厭煩,於是開始想走自己的路、自己做事情。爸比媽咪可以嘗試賦予孩子一些簡單的「任務」,讓他操作簡單、能力所及的事情,孩子一旦開始建立成就感及勝任感,尖叫問題便也會隨之獲得改善、減緩或解決。

所謂簡單的「任務」包含:讓孩子自己吃飯(或許一開始孩子會亂抓亂塞、掉得滿桌滿地、吃得很髒,爸比媽咪可別因此輕易放棄)、給孩子容易穿脫(且易分辨左右腳的)的鞋子或無鈕扣的衣服,給點時間讓他們練習自己穿(即使穿得不那麼完美整齊也無妨)。

  1. 提前預告:

想要讓孩子做某一件事情之前,爸比媽咪可以提前釋放預告訊息。如:「再玩兩次、或長針走到12的時候,我們就要回家了喔!」先讓他知道並事先做好心理準備,而不是突然就收拾玩具然後就不能玩了,這樣做真的會讓孩子覺得太失落了,所以孩子便容易產生反抗大叫的本能反應。爸比媽咪與孩子之間宜盡早在日常中建立互動的規則與溝通的橋樑。

  1. 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

除了可以在事先預做提醒,但爸比媽咪可別一再地催促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如爸比媽咪不經意間會因趕時間而不耐煩地催促孩子:「你趕快吃,沒時間了!」一旦孩子被逼急了、感到壓力的時候,也總是會失控尖叫。爸比媽咪可以試試替孩子預留充分又合理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

  1. 留意孩子的行為表徵:

爸比媽咪要有心理準備,孩子愛尖叫(或是嘰嘰叫)是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發展階段,多數孩子都會經歷這個時期。除了爸比媽咪與孩子之間宜盡早建立良性互動的規則之外,平日也應多觀察孩子的表情變化與言行舉止,當孩子開始煩躁不安時,就要及早預做準備。之於大多數人而言,對負面情緒的接受度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但情緒其實是每個人非常自然的體驗和感受。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都一定存在著正面的意義。也惟有不正確的處理方式才會造成傷害。比如憤怒,是感受到被冒犯或者有被傷害到的信號,提醒了自己需要進行自我保護和反抗的信號,但是過度的憤怒,和一些不正確的表達方式會對人際關係和自身都造成傷害。請爸比媽咪可以稍加留意,給予孩子們合宜的引導、陪伴和抒發管道。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可以運用的語言詞彙增加、行為逐漸得以遵循社會化規範、爸比媽咪也學習到如何與孩子溝通、同時建立互動規則的時候,孩子們習以尖叫呈現的情緒反應將會逐漸消失。當孩子接近3歲或準備上幼兒園時,原本「在家裡稱王」的情形將會受到撼動,因為進入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一律平等的」,大家必須在這裡學會輪流、等待與分享,孩子雖然會受挫,卻也同時能學習收斂、建立自我規範,近而逐漸成長去適應團體期待及社會認同。等到度過「驚聲尖叫」的混亂懵懂成長期,再加上群體生活的制約,只要爸比媽咪堅持有原則的管教方式,相信3歲孩子的情緒表現將會愈加穩定。

爸比媽咪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書坊找找書,透過以下的閱讀繪本推薦,一起從親子共讀、關照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成長。

推薦書單

《菲菲生氣了-三之三》:幫助孩子們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排解自己憤怒的情緒,用溫柔的方式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生氣的亞瑟-小天下》:將孩子們抽象的怒氣做了非常具體的詮釋,讓孩子們也領會到生氣的破壞力和殺傷力。

《生氣湯-上誼文化》:家長們應該試著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先讓孩子來排解,讓他把所有的不愉快都說出來,等到他們平靜之後在和他一起去找到合適的發泄方式。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親子天下》:這是一本非常好笑的繪本故事,專治各種生氣!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