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有規矩就是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孩子整天哭,一直黏著我、要我抱,我都沒辦法做其他事了,怎麼辦?

孩子吃飯總是拖拖拉拉,一頓飯吃了一個小時都吃不完,怎麼辦?

孩子在外就是一個「恐怖分子」,又會搶玩具、又會攻擊其他小朋友,怎麼辦?

孩子每次出門總是又哭又鬧,弄得我匆匆忙忙,怎麼辦?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打翻這個又弄倒那個,怎麼辦?

從孩子出生開始,爸比媽咪就得面臨孩子在各個階段「不守規矩」的問題。

在強調愛的教育、零體罰的年代,爸比媽咪是否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

於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將會是所有爸比媽咪都必須面臨的大挑戰。

每個年齡都有符合的、該學會的規矩,到底我的孩子應該學會哪些規矩呢?

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孩子、會搶人東西、會咬人、會打人的孩子、吃飯習慣不好的孩子、耳朵總是關著的孩子、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孩子……這些都是大人眼中的「問題孩子」。相信所有爸比媽咪都一致肯定:「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才不會是這個樣子!」

你可曾思考過,自己對孩子的發展階段和學習任務到底存在有什麼想法和責任?爸比媽咪的願望與孩子的實際表現,有時候往往是天差地遠。

「我的孩子六個月大,他長得非常可愛,他總是心情很好、笑嘻嘻的。他也幾乎整天都在睡覺,醒著的時候他也都可以自己玩。他笑口常開、飲食正常,也很健康。學講話和每一件事都比同年齡的孩子來得快。因為他到任何地方都能適應得很好很快,所以我們喜歡帶著他到處走走逛逛,偶爾把他托給奶奶或保母臨時照顧也沒太大問題。我的孩子很討人喜歡,也愛跟我依偎在一起,我們都很享受這樣親密的肌膚接觸。」

我們誰不曾夢想過有這麼一個漂亮的小孩子?廣告將我們的夢想,巧妙的轉換成雜誌裡的圖片和電視裡的畫面。於是我們看見了自己的願望,而且會這麼想像著:「沒錯,我的孩子就是應該如此!」事實上,所有夢想成真的爸比媽咪,真的可以說自己很幸福。的確,沒有任何問題狀況的可愛孩子及幸福的爸比媽咪雖然很「正常」,每位小兒科醫師也會認識一大堆,但是睡得很少、不會自己玩、愛哭、喝奶習慣很差、體弱多病、患有過敏或慢性病、比別人晚學會走路和講話、不喜歡跟別人碰觸,而且一換地方就鬧脾氣的孩子也很「正常」。而我見過大部分的孩子,事實上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

關於「守規矩」想讓爸比媽咪知道的是:

一、規矩,是情緒穩定的基石

「我覺得孩子來到我身邊就是為了折磨我的,他今年才6歲,可我已經管不住他了。」他會搶同學的東西、同學反抗就會被他推倒,當我管教他時他竟然回嘴:「我才不要你管」,我真是太傷心了!帶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個好媽媽?

同情這位媽媽所面臨狀況的同時,想告訴大家的是:「孩子沒有規矩、到處惹禍,雖與孩子本身的氣質大有關係,但要想扭轉現今的局面,就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你的孩子之所以如此,與你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

進一步了解,媽媽特別疼孩子,從小只要孩子有什麼要求都會儘可能地滿足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怎麼能什麼都聽他的呢?

耶魯和哈佛大學皆曾有研究指出:「3〜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孩子之所以如此無法無天,其實就是因為媽媽太過縱容,沒有在這個年紀為他建立規則意識。

二、規矩,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希望養出懂事又有規矩的孩子,爸比媽咪必然得勤於管教。

「明明說好了不准看電視時吃飯,結果一到吃飯時間就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餐廳裡橫衝直撞、到處打翻東西的的孩子,媽媽跟在後頭忙著四處道歉。」

「到遊樂場玩,不僅不排隊還動不動就猛推其他孩子,甚至拳腳相向……。」

有些爸比媽咪總以為孩子就只是皮了點,沒關係的,等他長大一點自然就會好的。

但一個缺乏分寸拿揑、人我之間分界底限的孩子,不僅是爸比媽咪眼裡的「搗蛋鬼」,更是別人眼裡調皮、沒規矩的孩子。倘若沒有從小時候、小地方給他們訂規矩、限底限,總有一天,會有別人替我們狠狠教訓他。所以,作為爸比媽咪,一定要給孩子訂下規矩,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正如古人所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也許有些爸比媽咪不想把孩子限制在框框中,但規矩,並不意味著束縛。合理的規矩,不僅能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有更清楚地認知,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三、規矩,是孩子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一蹴可及的事。給孩子訂規矩也是如此。我們不僅是要知道規矩的重要意義,更要知道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因為我們建立的不光是規矩,更是孩子日後為人處世的重要基本法則。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給孩子訂規矩呢?爸比媽咪們訂規矩時,需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1.從小建立孩子的規矩意識

俗話說三歲看小、六歲看大,培養孩子守規矩亦是如此。6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訂好規矩。3~4歲大的孩子跟爸比媽咪耍賴吵鬧,無非是在地上吼叫打滾;但等到孩子14歲,他可能學會離家出走、可以拿石頭砸人、跳樓自殺。

要知道,管教孩子也是存在「黃金關鍵期」的,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爸比媽咪可能想管也管不了了。所以,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在生活中培養他守規矩的意識、及學會承擔沒能守規矩的後果及責任。

2.將守規矩融入到生活之中

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守規矩呢?對於孩子來說,一般1歲以後,有外出活動時,我們就可以適時提醒,教會孩子在公共場所遵守規矩。比如去商店,孩子看到喜歡吃的零食就想吃,我們不僅要適時地制止他,還要告訴他原因——這些東西是老板的商品,只有付完錢才能吃,這樣孩子才能明白為什麼不能隨便拿東西。

不要怕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只要你用心教,他一定能聽懂;也不要覺得給他訂下的規矩是束縛,那是他認識這個世界的橋樑。

3.爸比媽咪要以身作則

你就是孩子的榜樣。有些爸比媽咪自己一下班就滑手機、打遊戲,一玩就是幾小時,等到要給孩子訂規矩時,孩子可能就會學到:「爸比媽咪可以玩那麼久的手機,那麼我應該也可以再玩一會吧!」再想想看,如果當孩子看到你散漫懶惰,經常性遲到、插隊、為自己的錯誤或失敗找理由時,又會從中學習到什麼呢?

所以,我們作為爸比媽咪,不僅要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表明:既然定下了規矩,就應該要好好遵守。在孩子面前,我們要努力做好一些小事,如: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對人有禮貌、按時作息等等。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但要想孩子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我們可以讓這份愛更理智一點、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養份。從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明白:總有一天,他是要離開我們展翅翱翔、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的。

所以我們在他兒少時訂下的規矩,就是為了讓他走得更從容。相信各位爸比媽咪們在育兒過程中也曾訂過不少「規矩」,那都是些什麼樣的規矩呢?大家都是怎麼給孩子訂規矩的呢?孩子們有沒有、能不能確實遵守呢?

「我的女兒1歲9個月,我總是採取愛的教育,但先生覺得我必須兇他才能教導規矩。或許孩子是被我寵壞了,最近叫他吃東西也不好好地吃,有時還打我或兇我,該怎麼辦呢?」

教1歲多孩子規矩,愛的教育卻適得其反?事實是因為1~2歲多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但口語表達能力有限,也還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容易出現不合作或是類似打人、罵人的攻擊行為,的確是處於比較難管教的階段;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愛媽媽才不聽媽媽的話,請不用灰心沮喪。

請記得:愛的教育≠寵壞孩子!爸比媽咪希望用愛來教育孩子無庸置疑是很正確的想法。管教孩子時,用鼓勵、讚美的方式,效果一定會比嚴厲打罵來得長久,因為打罵只是一時的約束,但鼓勵則能夠讓孩子強化好行為。只不過,在貫徹愛的教育時,也要注意是否清楚且態度堅定地把原則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如:當孩子不肯吃東西的時候,不必強迫他一定要把食物吃完,但要讓孩子知道,用餐時間結束時,不管他有沒有吃完,媽媽就會把餐點收起來,而且不會另外為他準備食物。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建議食物不要裝太滿,讓他覺得很容易就吃完,以增加吃的意願。

只要媽媽有耐心地多教幾次,孩子就能在反覆練習下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以下提供一些管教上的策略,建議爸比媽咪可視視情況變化管教策略:

  1. 當孩子兇媽媽或打媽媽時,跟他說:「不能打媽媽」或「好好說,媽媽才聽得懂。」如果孩子說不清楚,可反問他:「不想吃了嗎?」
  2. 當孩子不肯合作時,可先轉移他的注意力,之後再誘導他做原本要求的事。
  3. 用簡單話語跟孩子說明爸媽訂定的規則或原因,如:吃飽才可以玩玩具。
  4. 讓孩子在有條件的範圍內做選擇,允許他享有一些自主權,如:可選擇吃飯或吃麵。
  5. 當遇到緊急的情況或有生命安全的顧慮時,可用嚴厲的語氣制止或取消帶他去公園玩等。

知道嗎?當您的管教態度愈堅定,孩子將會更合作!常有爸比媽咪感到困惑:明明自己對孩子比較好,可是孩子好像只會兇爸比媽咪。其實,別看孩子年紀小,他可是很精明的,他知道爸比媽咪對他不離不棄,就算他不乖你也還是會愛他、接受他,所以爸比媽咪更要把握孩子對你的信任,繼續用愛的教育,但以賞罰分明、堅定的態度和原則教導他;至於爸比媽咪若是常用兇兇的口氣說話,建議要早做修正,免得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學到不理想的話語和表達方式喔!

爸比媽咪會問:到底要怎麼處罰,孩子才會有規矩?其實,教孩子學規矩,一點都不難,關鍵在如何訂規矩,而不是處罰。如果大人做到愈多,教出的孩子就愈有規矩,快來看看這五件事你做到多少…:

3-6歲是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3-6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如果爸比媽咪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建議爸比媽咪,千萬要把握: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等教育相較,教會孩子為自己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將會是最高的。

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爸比媽咪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只是孩子在二歲前仍是無律階段,主要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比較欠缺是非觀念的存在,顯現在外的行為也比較不受約束。但三歲之後,孩子開始進入他律時期,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在五歲之後,更是可以透過先前的成功經驗,有自律的初步模型,在社會的鼓勵之下,慢慢的形成一個個好習慣。

3歲後孩子有没有規矩,讓我們從這裡開始練習起:

1.給孩子自主權,練習自己決定

建議爸比媽咪:「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爸比媽咪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爸比媽咪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

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爸比媽咪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教養態度決定性格;培養孩子的自主權,首先要讓孩子先清楚知道「原則」,也記得不要「出手」幫孩子,適時扮演理性的「聆聽者」,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再給予空間學習跟傾聽他們的想法,練習自己決定。

2.給孩子時間,讓他自由遊戲學習獨處

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爸比媽咪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孩子有權無聊,提醒爸比媽咪,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爸比媽咪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爸比媽咪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當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

3.不怕孩子哭鬧、堅持原則

許多爸比媽咪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轉而妥協、屈服。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

針對固執、難以服從管教、太過堅持的孩子,有五個分齡小技巧,提供給大家參考:

(1)訓練孩子的等待與觀察力,增加與他人互動經驗。

1~2歲的孩子,也許表達能力不夠成熟,但大致上已經能夠清楚理解成人所說的話。所以,在這階段,爸比媽咪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等待及觀察力,透過不同遊戲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標。

(2)練習開始與家人分工合作,訓練當小老師。

2~3歲的孩子,堅持度開始變得非常高,很多都要照自己的意思做,爸媽可以從提醒的方式,並與孩子分工,讓他也有部份參與,並透過合作帶來的好處,進而發現更快達到目標的優點。

(3)團體經驗的累積,可以增加適應力及觀察力。

3~4歲的孩子,要多融入團體遊戲中,讓孩子在群體觀察、模仿其他兒童的行為,去降低他堅持自我的機會,當他越融入團體,越能夠很快了解狀況,適應力就越強。

(4)獎勵孩子的自律行為,增加彈性思考的能力。

4~5歲的孩子,從他律到「自律」,是個重要階段,這階段爸比媽咪應給予簡單、明確、不難做到的教養指令,4歲左右的孩子「停、看、聽」的能力會大幅增加,亦能幫助孩子思考,增加其衝動控制與情緒控管的能力。

(5)多鼓勵他的分享、等待與輪流以促成社會能力成熟。

5歲以上的孩子,非常需要被尊重,例如,我常在孩子很堅持的當下,跟他說:「我知道這是你的,但我很希望你待會不玩了之後,有機會給弟弟玩一下,爸爸沒有要現在就叫你給…….。」用這種話術跟孩子溝通,他們多半都會覺得被尊重,放下他們的堅持,同時又能獲得爸比媽咪鼓勵的機會。

4.三歲開始建立「生活自理責仼感」

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爸比媽咪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

爸比媽咪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爸比媽咪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5.爸比媽咪該盡早訂下明確的家規

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

如果爸比媽咪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這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爸比媽咪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

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如果爸比媽咪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

而一旦孩子開始試著自己收玩具,在餐廳吃飯有禮貌,就寢時間到了也不拖拖拉拉,爸比媽咪可以讚美孩子,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漸漸具有責任心,對家裡有所貢獻。只有孩子在家裡和在幼稚園都確實遵守,才能學好這些規矩。讓孩子從小就能學好規矩,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推薦繪本:

這樣做又沒關係(東雨文化)

這是給你的(東雨文化)

真心的說對不起(東雨文化)

我真的真的很急!(東雨文化)

我可以學會守規矩!(禾流文創)

隱形男孩: 我會守規矩(飛寶)

你很重要(小麥田)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