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媽媽時鐘壞了…

  三歲半的小傑從小就酷愛車車,媽媽為了不讓貪玩耽誤學習並培養孩子主動閱讀習慣,自從他上了幼兒園便設了個小約定:放學寫完「回家作業」後要先看「書」,每天只要小傑看了30分鐘的書就可以同樣玩30分鐘的車車,為此小傑還擁有了自己專屬的第一個時鐘!媽媽曾不只一次人前炫耀自己的「睿智」,並四處分享自己的育兒之道: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
  直到小傑上了大班之後,因為不耐日益增多的「回家作業」,某天放學回家匆匆做完作業後,小傑便迫不及待地排起他最愛的車車們、同時仔細且興奮地在手中專注地把玩了起來,這簡直是活生生砸了媽媽這兩年多來好不容易樹立的招牌!
  媽媽說:「你因為破壞了我們之間的約定,所以現在我要請你收起車車,並把剛才多玩的廿分鐘還給我,現在你要看書二個廿分鐘!同時這一個星期你都不可以再玩車車了,希望你能記得遵守約定的重要性!」
  媽媽還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成績好不好不是最重要,但媽媽希望你做個有品德的人,尤其是言而有信、成為一個講信用的人!」
  語畢,待媽媽上樓收衣服、曬衣服再度回到樓下時,只見小傑一臉無辜地說:「媽媽時鐘壞了…」此時的媽媽似乎被重重地一擊,她回想起這兩年多來家裡時鐘似乎損壞的愈來愈多、愈來愈快!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媽媽甚至發現小傑為了能多玩久一點車車,他會將時鐘往回撥四分之一圈,媽媽發現原來這段時間自己引以為傲的主動學習之道,儼然將孩子培育成了一個「偷時間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讚賞,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孩子也不例外。犯錯或違反規範後,他們雖然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但卻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不願意承認事實,所以才「無理」地替自己找理由辯解,以維護自己的好形象。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避免受到大人的批評與懲罰。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得學會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的感受,為什麼需要辯解。讓我們誠實並充分認識孩子成長中發生的問題。當孩子學會辯解,其實是代表孩子開始獨立思考,這也說明了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對事物有一定的評判能力。學會通過一定的方法給予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

以下提供爸比媽咪們一些引導方法:

1.練習以最大限度來包容孩子
當我們發現孩子特別能會「辯解」時,請務必要先冷靜下來,耐心聽一聽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管教的方式是不是過於嚴格?孩子是不是很怕自己?如果孩子說出實情,自己是不是通常會馬上就責罰他?如果孩子能確認自己在承認錯誤之後,會得到爸比媽咪的包容,而非嚴厲地責罰,他們辯解的頻率將有可能可以大大地降低。

2.促進孩子的執行力
有很多爸比媽咪認為不打不罵,跟孩子講道理並沒有什麼作用,但為什麼還一再值得被推崇和倡導這樣的教育方法呢?我們想讓您知道重點在於除了為孩子講道理,同時還需要陪伴他們一同具體執行和操作,如:「約定」、「講信用」、「有品德的人」,光說不練當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我們應該隌孩子一起做,並在孩子做到時給予正增強,這樣做,才有可能讓孩子真正學習到方法而不是是助長孩子的辯解行為。

3.提高孩子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
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且尚未達成類推思考或歸納演譯的認知發展,爸比媽咪若能多點耐心為孩子解釋現在發生的情事、前後的簡單因果關、將可以怎麼做來改善或避免,則將能促進孩子對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得以漸進式理解做人做事需要的彈性和靈活性,然後他們可以減少陷入自相矛盾(想要但不能要、想做但會被罵)的境界,從而達到減少需要為自己辯解的機會。

4.父母教育態度的一致性
有些爸比媽咪會認為管教孩子必須要「一黑一白」、「一軟一硬」、「一嚴一慈」,相互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因是之故,一旦孩子的行為表現出現問題時,通常會有一方(大多時候會是父親)先進行打罵、責罰教育,而另一方(大多時候會是母親)再來給以慰藉或庇護。但事實上,這種管教態度的不一致,極容易養成孩子「見人說人話…」的習慣,且因為不想被責罰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辯解行為。
所以爸比媽咪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同心同德、同氣同調。如果爸爸要求嚴格,媽媽卻偷偷地放鬆教育,做孩子的保護傘。那麼孩子的規則世界就會變得混亂,將無法弄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希望孩子遵守約定,爸比媽咪應該先這麼做!
  如果想教孩子遵守約定,爸比媽咪一定要先做遵守約定的人!「雖然約好了睡前要跟孩子一起看書,卻因顧著玩平板而完全忘記這件事,還故意裝作沒事……」
建議在您或孩子玩平板時可提醒孩子:「要一起看書嗎?現在可以一起看,但再晚點媽媽就要忙別的囉!」如果此刻孩子做出了選擇:「玩平板好了,書以後再說啦!」此時再次提醒孩子:前面的約定就無效囉!
  萬一無法遵守約定該怎麼辦?爸比媽咪記得只要好好說明原委,跟孩子道歉就可以了。雖然當不了「絕對遵守約定的父母」,但應該做個「要展現最大誠意遵守約定,若無法遵守約定,要帶著誠意好好跟孩子道歉」的父母。所以,爸比媽咪不是要教孩子「請遵守約定」這件事,而是教孩子「請展現最大誠意遵守約定。萬一無法遵守約定,要誠心誠意跟別人道歉」的態度。只要爸比媽咪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展現這種態度,孩子自然而然能學會這樣的態度。畢竟我們也都知道有時候約定不是我們要遵守就能遵守的。

與孩子做約定四點注意事項:

1. 是「溝通」還是「服從」?
  「約定」之所以可貴在於:我們希望透過約定行為,來培養孩子負責、守信用、善用能力的好品格。然而「立約者」雙方即使不能平權、權力也不應太過失衡,這樣彼此才有辦法進行溝通,否則就只能稱之為「不平等條約」。但我們發現很多時候,爸比媽咪的用意其實只是要孩子「服從」(權利不平衡的狀態),但卻「濫用」約定來讓孩子感到「爸媽是對的、是我自己做不到、我好差勁」。期待這種自責能加強孩子的正確行為,而自己又不失民主風範。
  假借約定民主之名行服從之實,孩子除了仍舊做不好以外,可能還要多揹一個「自責,但隱約又積累對父母不滿」的壓力。

2. 可能缺乏完成「約定」的能力
  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 (例: 收玩具沒收,就要去罰站),看似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但孩子可能尚未發展具備的能力或觀念。
  例如,跟孩子約定如果他能努力的完成爸比媽咪的規定;九點上床、八點起床,那麼一週後將能獲得心儀的玩具「POLI變形手提基地組」,即使孩子可能可以明瞭「一週」指的就是七天,但也許未必真能了解「需要等待七天是什麼樣的感覺」。於是不耐漫長等待的聰明孩子,鬼靈精怪的各種理由或藉口也就不足為奇、或值得大驚小怪了…。

3. 約定需要談判,孩子有什麼籌碼?
  會願意與他人「談約定」,通常是因為至少有其中一個條件:之一是前面提及的權力/地位對等,及之二握有對方覬覦的「籌碼」。
讓我們想想:我們的孩子他擁有什麼?
  孩子唯一的籌碼大概可能是「以不合作讓我們感到痛苦」,因此當他們無計可施、或心有不甘時,就是發脾氣、甚至出現破壞行為。「可是他們為什麼需要什麼籌碼?這一切不都是為了他們好啊!」所以,爸比媽咪請注意:這就不叫做「約定」,而是出自於上對下的「教導+服從」。約定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你來我往的溝通的過程;至於約定的「實質內容」可能不會是太重要的點,而應該是出於真誠、尊重溝通後的自然結果。
  爸比媽咪如果您重視的是「結果」,大可直接立之為「家規」,相信將會更為清楚有效,孩子也因而能更清楚明白我們的期待!

4.「談約定」總是永無止盡的負面經驗
  我們會跟孩子立下類似「如果你這禮拜都不賴床,我就讓你玩一次夾娃娃或是扭一顆蛋」的積極正面之約;然而,會有這樣的約定通常會是因為孩子「經常賴床」、「起床氣」等負面情事….因此「與父母的約定」,幾乎都跟「負面表現」緊緊相依。在這些不利條件下,孩子自然容易「毀約」;當毀約後,爸比媽咪又會
  把「你自己答應我的」列為最新罪證,孩子的挫折與無力感將無法避免。好似一個無限迴圈,一個似乎註定做不到,另一個也在那等著他做不到。

與孩子約定的可行做法:
1. 任務/指令/提醒代替約定
2. 約定是解決「雙方」問題的方案
  我們都希望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也重視他人的感受,倘若把約定的過程當作是給孩子練習「自主+同理」的最佳途徑,爸比媽咪就需先承認自己的不足,及願意和孩子權力共享。

  當孩子做了某件不符規範的事時,爸比媽咪通常習慣利用「約定」這回事,要求孩子:「請答應我絕對不再這麼做了!」
  再次提醒:約定要彼此同意才能成立。被強迫制定的約定充其量只是算是一種威脅。待不對等約定的幾天後,發現孩子果然又做了「答應不再做的事」,不免會被斥責:「你不是答應過我了嗎?你不乖!」
  只要他沒有自信能絕對遵守約定,就會變成不會遵守約定的孩子!

  「做一個可以遵守約定的人」,將來也能成為有信用、值得被信任的人,但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上,與其是個「如果無法遵守就不做約定的人」,倒不如做個「能展現最大誠意遵守約定或給予約定的人」,更能獲得別人的信賴。這是因為後者在無法遵守約定時,會將它視為自己的責任產生「致歉」的決心。即便會危及自己的立場,但為了對方還是願意展現最大的誠意。

  讓我們為希望孩子成為「有勇氣面對未來的人」,請一起努力善用「約定」的真諦!

推薦閱讀
我會遵守約定(康軒)
大男孩不哭(維京)
貼心的瑪莉(維京)
生氣(青林)
家有怪物(國語日報)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