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班的小文看著桌上的六片拼圖皺著眉頭,隨後小聲地求救:「老師,我不會!」老師正忙著教另一個孩子,於是請已完成拼圖的晴晴前去幫忙,熱心的晴晴快步走近小文,然後快手就拿起桌上的拼圖拼湊起來。小文見狀立刻大叫,並推開又搶走晴晴手上的拼圖:「不要妳、我要自己弄!」被潑了冷水的晴晴,一臉無辜地跑向老師:「老師!小文不要我!」
1~3歲的孩子因身心正快速地發展著,所以他們對於周遭每件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要「自己來」。小文面對不會的拼圖是想被指導而非代勞。因此對晴晴的全然協助,深覺震驚、憤怒與不可接受,彷彿自我的界限被侵犯與剝奪。教育先趨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意即當孩子有強烈表現「自我獨立」的欲望之際,師長即當因勢利導,以建立其獨立完成該事項的自理能力。
所謂的自理能力,是指一個人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些事情會維持一個人的健康,如果自己無法完成,就必須有其他人協助,否則可能會影響到生命或健康。比如:若一個人無法自己吃飯,那他的營養會有問題;若一個人不會自己判斷要穿多少衣服,並且穿著適當,那他可能會容易感冒或中暑。所以,孩子出生須依靠爸比媽咪親的照顧,到成年獨立生活,這段時間他們不停地學習,讓自己的能力足以應付環境的要求。而日常生活的自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所以生活自理,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能訓練,他需要孩子很多知識及技能的支撐。例如:孩子要自己穿褲子,在動作上,他要能單腳站立,才能抬高另一隻腳。他的雙手要能一起動作,才能把褲子拉高。在認知上,他也要知道:褲子的正面是那一面,他是否穿錯方向(空間概念能力)。因此,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是全方面提升孩子能力的訓練方式。
孩子逐漸成長與獨立的過程中,正是學習自理的好機會!讓我們從生活中5大自理能力著手,讓孩子更快學會照顧自己,同時建立自信心。相信孩子從學習的過程中,自信就在逐步的累積,亦讓孩子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能自己體會生活中「自己做」的樂趣與成就感。
能力1.我會自己穿脫衣服
「自己穿脫衣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自理能力之一!穿脫衣服與動作發展密切相關,這其中需要鍛鍊孩子的手指肌肉和精細動作才能辦得到。孩子從「想要自己穿」到「會自己穿」,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來練習。在教孩子穿脫衣服時,爸比媽咪應該重視孩子的意願,如果因為覺得麻煩而動手幫孩子穿,反而會抹煞了孩子主動學習的意願,即使褲子穿反了,也可以在糾正孩子前先讚美孩子的付出:「你能自己穿褲子!真棒!」以稱讚他獨立完成時所做的努力。
能力2.我會自己上廁所
爸比媽咪總盼望孩子能夠早點自立。而「如廁的訓練」一向都是最令爸比媽咪感到困擾和頭痛的。其實只要用對方式,教導孩子如廁,也能是件輕鬆的事。一歲半至二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成長大事莫過於「如廁訓練」了。一個成功的如廁訓練包含了爸比媽咪的態度、孩子的準備及合宜的訓練。
1.請用正向態度取代斥責
剛開始,孩子難免因為玩過頭,或是還不太會控制或表達要上廁所而尿濕褲子,這不是爸比媽咪斥責就可以避免孩子再犯。在孩子失敗時,爸比媽咪可以試著用理解的心去鼓勵孩子。當爸比媽咪以正向的態度支持並幫助孩子學習,孩子自然會用最合宜的速度達到目的。在訓練過程中,爸比媽咪事先做好環境上及物品的準備(讓孩子養成小屁屁衛生與清潔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應該讓孩子習慣穿著內褲,外面再穿一件外出褲為宜),相信在家長的關懷和耐心的堅持下,如廁訓練通常可以在一至二個月便能完全成功。
能力3.我會自己吃飯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吃飯時,會想要自己用餐具吃,爸比媽咪不要因為怕弄髒環境或是吃飯速度過慢而排斥讓孩子練習自己來。從孩子想要自己餵食開始,爸比媽咪應該給予正確的進食觀念,讓孩子養成習慣,不要邊吃邊玩。進食過程中,爸比媽咪需要營造溫馨合宜的用餐環境,並替孩子準備合適的餐具及物品,這些都有助於幫助孩子練習吃飯!
能力4.我會自己刷牙洗臉
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及衛生的必要工作。一歲半的孩子可以先練習用開水漱漱口,二歲開始,便可讓孩子練習用牙刷刷牙。或許一開始孩子的動作並不精確,但爸比媽咪仍可以持續給予鼓勵,幫助孩子建立習慣、愉快、自信的學習自理。若爸比媽咪擔心孩子刷得不乾淨,可以在孩子刷完後,再幫他檢查或清潔一遍。
只要用對方法,教孩子刷牙也能是件輕鬆的事。一般來說,孩子的乳牙兼具咀嚼、發音、美觀,以及維持恆牙萌出空間的功能,因此,爸比媽咪如果能經常注意孩子乳牙生長的情形,並引導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就可以避免孩子發生蛀牙或其他的缺憾。(詳情可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給爸比媽咪如何幫寶寶刷牙的建議。)
能力5.我會自己收拾書本、玩具
玩玩具很好玩,但是,一說到要收玩具,孩子就會開始賴皮囉!這時的秘訣是,讓收玩具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建議爸比媽咪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孩子,例如:「我們來收玩具,看誰收的比較快」、「我們玩輪流遊戲,媽咪收一個玩具、換你收一個玩具」或是跟孩子說「車車累了想要回家休息,它的家在哪裡呢?」讓孩子主動收拾,或是簡單的營造容易收拾的環境,運用一些巧思讓收拾不再是件苦差事,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提供五項生活自理學習技巧供爸比媽咪參考,讓我們一起陪孩子簡單學自理:
1.倒序學習
利用「倒反步驟」的訓練方法,也就是協助前段步驟,讓孩子自己
完成後段,逐漸減少協助的量直到孩子能獨立為止。例如第一次練習穿 T 恤時,幫孩子套頭及穿好二隻手,讓他自己拉下衣擺;下一次只幫他套頭及穿好一手,讓他自己穿第二隻手及自己拉下衣擺;再來只幫他套頭,他自己穿二手及拉下衣擺;最後只幫他把衣服擺好方向,孩子自己套頭及穿進二個袖子。這種倒反步驟的訓練方法,因為有提供孩子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在挫折忍受度較低、自信不足的孩子身上特別有效。
2.順向學習
而「順向步驟」的訓練方法,也就是讓孩子先嘗試盡量自己做,真
的不會了,爸比媽咪也可以先誇獎他「好棒!有先自己試試看!」隨後再協助完成剩下的部份,例如:孩子先自己穿上外套,大人再幫忙扣拉鍊;孩子先自己套上襪子,大人再幫忙他拉正方向;在清潔盥洗方面也可用此方法,例如上完大號讓孩子先試著自己擦屁股,擦不乾淨爸比媽咪再幫忙補擦;刷牙、洗澡也是一樣先讓孩子自己做,若不夠乾淨大人再幫忙補強。
協助方式則可以分成,「肢體協助」、「示範」、「視覺提示」、「口頭提示」,這些協助是我們在訓練中可以逐漸減少的東西,例如教孩子穿鞋,一開始帶著他的手去
穿、自黏鞋帶則不須帶著他的手了,直接示範穿鞋的動作,讓他跟著做,用手指出後面腳跟處要拉、鞋舌調整、自黏鞋帶則什麼協助都不用給,孩子就能獨立了。
3.不怕髒、給機會
「因為怕弄得很髒,所以,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弄髒地毯、床墊,包尿布比較省事」,髒,只是孩子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副產品,只是暫時性的,很快就會過去,重點是能力養成後,就不會弄髒了。想想,一歲多開始練習自己吃飯,即使花上半年時間,也還不到兩歲,孩子就能獨立進食。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都具有基本自理能力,只是能力熟練與否。「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練」,爸比媽咪若能視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製造機會讓他幫忙,孩子會很樂意做的!或是當孩子提出「我自己做」時,不要輕言拒絕,讓他試試,頂多再花點時間善後。當孩子有成就感後,會加速他更努力主動的多方學習。尤其是由祖父母或外傭帶養的孩子,更需要多多製造讓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機會。
4.耐心、恆心不可少
「能力需要時間蘊釀,偏偏現代爸比媽咪最缺的就是時間!」一次做不好,就再做一次的引導,直到他會為止,而非不給時間練習,但孩子做不好又給予責罵,
幾次下來,孩子的熱情和自信心也極容易被消磨殆盡,不想再練習了。現代爸比媽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快一點」,卻沒想過孩子正在學習中,動作步調本來就會比較慢,爸比媽咪何不放慢自己的腳步,陪著孩子慢慢練習,或許你會發現,緩慢中,原來有你錯過好久的風景!自理能力中有好多是每天定時固定要做的事,如刷牙、洗手與如廁等衛生習慣,這些都要在進行能力養成的同時,還要能持之以恆地做,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才能逐漸內化成為習慣。
5.放寬標準、多給鼓勵
孩子不是大人,當然不需要用大人的標準一一要求!孩子剛開始一定做不好,以一個七、八個月大的孩子為例,他想抓盤子裡的小饅頭吃,因抓不到,改用舔的方式而吃到了。這樣的吃法可能會讓大人覺得「不好」,不過,孩子用手拿不到時,會想辦法以達到目的,這何嘗不是一種「能力」,日後,他還是一樣能學會用手抓取、使用湯匙的能力。此階段的孩子發展重點在於「想做」、「願意做」,即使孩子吃飯掉滿桌、滿地,我們也可帶著他數數吃飯時掉落的飯粒有幾顆,只要一次比一次少,就是大進步!不論孩子做得好不好,只要有了雛形、有了契機,請別忘給個鼓勵,「適時的讚美會給孩子無比的信心」,一句「你好棒」或一個擁抱,讓孩子有了「因為我很棒」的想法,即足以驅使他為下一次更好的表現而更積極努力。
1~3歲是自理能力養成的關鍵期,在孩子表現「獨立」、「想做」的動機時,爸比媽咪可以多給予嘗試與學習的機會,以培養孩子自理生活能力,同時還得以建立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自我照護與關愛他人的能力、培養獨立性、自信心與責任感,促進團體生活適應力、藉由手腦並用,提升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享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與成就感。畢竟,漫漫人生路,孩子得學會為自己負起責任,何妨從現在起「讓他自己來!」。
推薦繪本:
See You Later, Alligator!( Sky Pony Press)
生活自理小繪本 (双美生活文創)
我會自己做(中信)
我自己做(臺灣東方)
我也可以做到喔!(幼福)
小豬乖乖系列(親子天下)
我長大了系列(親子天下)
早起的一天(親子天下)
媽媽,買綠豆!(信誼)
交給我!(薪展文化)
謝謝你!小幫手(小魯文化)
忙碌的週末(英文漢聲)
朱家故事(英文漢聲)
愛整齊先生(幼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