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認識基金會
    • 基金會簡介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書法獎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寫生比賽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徵文比賽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活動專區
    • 活動資訊
    • 活動花絮
  • 公益足跡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全站搜尋
logo
  • 首頁
  • 認識基金會
    • 基金會簡介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書法獎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寫生比賽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徵文比賽
      • 活動資訊
      • 獲獎作品
      • 活動花絮
  • 活動專區
    • 活動資訊
    • 活動花絮
  • 公益足跡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全站搜尋

退化?鬆一下!

四歲的雅雅從小就是個積極主動的孩子,隨著年紀漸長她展現了極佳的自我照顧能力,只要媽媽告訴她該做什麼,她就可以自己穿好衣襪、拿點心吃、幫忙擦桌子、收碗盤,而且做得相當好。每天早上媽媽忙著準備早餐時,雅雅便在媽媽的從旁指導之下懂事地幫忙把爸比媽咪和自己的早餐擺好、把自己的早餐吃完,然後背起書包、穿好鞋子等著讓爸爸送她去上學。

不久之前,家裏多了個小弟弟,大人們忙得團團轉,爸比媽咪心想:還好雅雅這孩子從小就聰明伶俐、自動自發,從來都不用大人操心,這樣爸比媽咪就可以專心照顧小Baby。然而此時雅雅卻突然出現了尿床、要求媽媽餵食、開始講疊字的娃娃話,早上起床的自理工作也做不好了,總是黏著、吵著要爸比媽咪替她做。不解的爸比媽咪真的覺得好奇怪:怎麼回事?雅雅怎麼突然變小了?她是退化了嗎?還是故意在找麻煩?

六歲的小志從小就是個溫和有禮的孩子,原先小志在學校和同學間的遊戲、老師間的對答等適應一切正常。自從升上大班、進入全美語班之後,細心的媽媽發覺小志比以前沈默了許多,以前放學後偶爾還會跟媽媽說說今天學校裏發生的事,現在則連提都不提了,媽媽甚至還會經常看到小志愣在一旁,大力地吸吮自己的大姆指。媽媽記得小志自從上了小班以後,就已經很久都不再吸大姆指了,媽媽想不通小志到底怎麼了?怎麼會在長大之後又出現小時候才有的行為?

親愛的爸比媽咪,想讓您知道的是:當孩子出現這些「突然變小了」的情形,就得警覺、確認孩子是否正出現「退化行為」。所謂退化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的行為表現低於實際年齡應有的行為表現,或是原來已經會的發展表現突然變得不會了。一般而言,退化行為包括:斷奶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喝ㄋㄟㄋㄟ、能說一串對話的孩子突然講起疊字的娃娃話、吸吮手指、尿床、退縮、拒絕說話或玩遊戲....。對孩子來說,退化行為是一種不自覺的或一廂情願的反應,退化到更早期的行為通常可以讓他們內心的緊張降低,得到暫時性的舒解。

但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退化行為呢?其主要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生活環境發生變動,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例如:家中有弟妹誕生、搬家、新入學、親人過世等。像前述的雅雅就是屬於這類,爸媽忙著照顧小弟弟,減少了原有與她的互動,不由得讓雅雅以為如果自己回到小嬰兒的狀態的話,爸媽就會再回過頭來愛她。

二、孩子碰到困難,因應能力不足,例如:課業負擔、人際問題等。像小志就是因為上課有些聽不懂、學習跟不上進度、作業應付不來,可是又怕被大人責怪,不敢告訴媽媽或老師,累積許多壓力之後出現了退化行為。

三、父母的教養態度。例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爸比媽咪對孩子的要求比以前嚴格許多;對不同孩子的管教態度不一,較偏疼年齡小的孩子;對於孩子表現出較早期行為給予錯誤的增強等。孩子在比較之下,覺得還是變小比較吃香。

「退化行為」其實是孩子遇到適應困難時所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爸比媽咪平日可以多加觀察。如果您發現孩子確實出現了退化行為,千萬別急著責問他,或是立刻妥協於孩子的要求,以免孩子的行為退化得更嚴重。建議爸比媽咪靜下心來與孩子溝通:先同理孩子的「小時候好好喔,都不會碰到討厭的事!」、「如果不要長大就好了!」等心情,鼓勵孩子把心裏的感覺說出來,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具體可行的改變與因應之道。在前面的例子中,爸比媽咪可以試著接納雅雅的嫉妒與焦慮情緒,強調自己對兩個孩子同樣地重視,鼓勵她跟小弟弟玩、幫忙照顧小弟弟,增強她表現的成熟行為。此外,如果爸爸能夠適時給予雅雅較多的時間和注意,也可以彌補因媽媽分身乏術所造成的失落感。小志的情形則因為比較沒有明顯的外在線索可循,所以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表達對他的關懷與擔心,再廣泛地與孩子聊聊各方面的適應情形,或者與老師聯繫,瞭解一下孩子的學校適應,以便從多方面的資料中找到問題的癥結,進而解決孩子的困擾。

事實上,爸比媽咪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試著隨時傳遞一些重要訊息:成長是喜悅的,即使遇到困擾,也可以儘快從爸比媽咪這裡無條件地得到接納、支持與協助,並不需要以表現退化行為的方式來因應。當然了,身為爸比媽咪的人,或許也可藉此想想您是否能夠讓孩子有這種足夠的信心。

當孩子原本已學會、肯做的,這會兒為什麼又不會、不肯做了呢?他存心搗蛋嗎?還是在心理上有其他的原因呢?想讓您知道的是:漫漫人生路,在此刻讓孩子歇歇腳、退一步又何妨呢?

許多人把這種情況稱為孩子的「退化」行為,但是研究發展的學者們,卻寧願以較正面的觀點來看待這回事。有專家指出,兩歲多的孩子其實在各方面都普遍有「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現象,只是孩子的進步太多、太神奇了,以致讓人忽略了他後退的那一步。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孩子一下子要學會那麼多新的技巧、新的能力,而面對新的東西,總是有點壓力的,於是他有時要稍微退回去一下,喘口氣,就好比--「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再者,兩歲左右是孩子開始將觸角伸向外在世界的時期,外界的要求也開始加在他身上,像吃飯要規規矩矩的、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不要和小朋友吵架等等。但同時,兩歲也是孩子自主性開始大爆發的時期。外界的要求和他的自主性需求難免有時會有點衝突,這時就會產生壓力,於是他有時就會想退回他原本所熟悉的舒適圈中,去放鬆一下!

只不過,有時「後退」的情況會比較嚴重些。如父母離婚、弟妹出生、搬了新家(換了新環境),甚至保母又多收托了一個孩子等等,當孩子在原有的發展壓力上,又增加了外來的壓力,於是這一步難免就會退得比較大,這同時也是孩子尋求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和避風港,只不過這真的會讓不明究理且對孩子有所期待的大人們感到有點困擾,甚至有點生氣。

當原本已學得很好、成長得很好的孩子,又開始尿濕褲子,或不肯自己去睡覺、不肯讓媽媽離開他的視線...時,做大人的我們,請不要認為他:「明明已經會了,怎麼還這樣,根本就是故意搗蛋,真的很不乖﹗」

請接受他、陪陪他--就跟以前您為他做的一樣。相信孩子得到您的支持,感受到您對他的愛,他後退了不會停留多久的,很快地,他就又會興高采烈地邁步向前!

推薦繪本:

  1. 小小大姊姊(上誼)
  2. 彼得的椅子(上誼)
  3. 沒人問我要不要小妹妹(上誼)
  4. 小天空(遠流)
  5. 最厲害的妖怪(遠流)
  6. 分享(親子天下)
  7. 分享2:當我們同在一起(親子天下)
  8. 為什麼不能等一下(健康大腦發展)
  9. 讓我安靜五分鐘(維京)
  10. 我當哥哥了(維京)
  11. 最特別的東西(維京)
  12. 我的弟弟跟你換(臺灣東方)
  13. 拉拉的弟弟(滿天星)
  14. 杜比學做大孩子(新雅)
  15. 只有一點點(青林)
  16. 家裡多了一個人(理科)
  17. 小菲菲和新弟弟(和英)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