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logo
  • 首頁
  • 關於我們
    • 基金會簡介
    • 大事記
  • 裕元獎
    • 音樂獎
    • 書法獎
    • 寫生比賽
    • 徵文比賽
    • 活動花絮
  • 其他活動
    • 活動記錄
    • 公益足跡
    • 文教推廣與社區互動
  • 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 線上報名
  • 專案申請
    • 公益捐助
    • 場地申請
    • 補助項目
  • 個資、隱私權暨智慧財產權聲明

好好說話 好好聽話

 「Annie現在已經大學四年級了,她告訴我:上台報告總會讓她恐慌症發作—持續心跳加速、全身冒汗、開始顫抖、覺得自己就快要不能呼吸、要昏倒了。歸究原因是她總會認為台下聽報告的人一定會覺得她講得很差勁、很糟糕。還不僅僅是課堂報告,就連面對剛認識的人,Annie也會覺得無比焦慮、覺得每個人都在批評她。最近面臨畢業她開始擔心找的工作問題,我的履歷不好看,有可能兩個月都不會收到任何回覆,於是她為自己下了個定論:『完蛋了,我一定很爛,所以不會有公司要錄取我!』」

回顧Annie的童年,她有兩個求學成就非常輝煌的兄姊,她經常被拿來與兄姊們相提並論:「妳怎麼這麼差勁?連這個都不會!」「為什麼姊姊英文總是拿滿分,妳就做不到?」「當年哥哥才剛升上大四,他現在的公司就準備應聘他,妳的工作怎麼到現在都還沒有著落?」不僅爸媽常會以此數落她,連兄姊也偶爾會嘲笑她、家族聚會時不禁意地會在所有親戚面前詢問她的成績,讓她當眾出糗。成長過程中總被數落批評讓她非常焦慮,也因而養成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一定認為我不好」。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最笨、最沒用的那一個…。

  回顧我們的童年時光,可能大多數的人會覺得這應該不算什麼吧!只不過是曾不經意地被偶爾嘲笑一下而已。但是事實上,曾有項ACE (負面童年經驗) 研究,在1990年左右由美國醫師Vincent Felitti 等人蒐集了17,000多個對象的相關資料,想要探討童年的創傷經驗和成人時期的健康之間的關聯性。詢問了十種創傷經驗,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每一種創傷造成的傷害都差不多,並沒有哪種特定的創傷事件「勝過」其他種類。也就是說,不論是被父母羞辱、嘲諷或是家人有酒癮問題,這些惡性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和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相似。結論就是:創傷就是創傷,必定是會留下傷口,並沒有哪種創傷比較「不嚴重」,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想讓爸比媽咪知道的是:相對於較明顯的暴力行為,言語傷害看不見,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合理化為管教的手段,反而更易讓人輕忽。

  一份2014年美國學者發表的報告,檢視了5600多位青少年,詢問他們過去是否遭受過肢體虐待、性侵害或是情緒傷害。問卷中提到的情緒傷害就是詢問「父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是否恐嚇、羞辱、貶低、威脅孩子」等等。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中約有62%的人曾經遭受過情緒傷害。不僅如此,受到情緒傷害的孩子,得到焦慮症、憂鬱症以及自殺傾向的機率和被肢體虐待、性侵害的孩子差不多。研究還指出,比起肢體暴力和性侵害,「情緒傷害」與憂鬱症、焦慮症、親密關係問題以及酒精成癮有更強烈的關聯性。
  之所以提出這個研究並不是要比較各種創傷事件,因為,每一種創傷對孩子來說都非常嚴重。但是父母可能不這麼認為,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嘲諷、貶低的話語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上進。但事實上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這些傷人的話語不但沒有效用,反而導致孩子在成年後,受困於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曾經做過「破壞性語言」調查,在網路上選出成長過程中聽過的負面言語,其中,最常見的傷人話語包括: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我不是教過你了嗎?」
「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
「你怎麼這麼笨!」
「你讓我很失望!」
「你很沒用耶!」
「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
「你沒那個天分啦!」

  當爸比媽咪說這些話時,可能只是一時興起當做是在發洩情緒、可能覺得這樣能激勵孩子。但是,這些話語卻會讓孩子形成一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一輩子也揮之不去的人生陰影。
  「核心信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信念—覺得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相處。孩子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形塑這些核心信念,這些信念則影響了孩子如何解讀、看待他所面對的所有人事物。
  譬如,如果孩子每次生氣都會被爸比媽咪指責並要求「不可以生氣」,那麼他可能就會形成「生氣是不好的」核心信念。於是長大後,當他遇到另一半生氣時就會設法逃開,甚至迴避衝突與對話,因為他害怕面對生氣,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不論是嘲笑、侮辱、貶低,或是不斷的指責與批評,這些話都可能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孩子開始相信「我很笨」、「我就是比別人差」、「我不值得被愛」、「都是我的錯」、「我就是很胖、很醜」、「我永遠都做得不夠好」。長大後,孩子會帶著這些信念生活,他可能會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認為每個人都在指責他。這些信念讓孩子有著強烈的羞恥感,討厭自己、自殘,或認為「我配不上好東西」。
  或許,爸比媽咪是想要教育孩子,但是這些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孩子成年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想像現在有台隱形攝影機每天24小時跟拍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點滴。請回想被錄製的那段「影片」,一天中您對孩子說過幾句負面話,幾句正向話?
  許多爸比媽咪在成長過程中也許也曾不斷聽到負面話語,這些批評與指責也可能會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溝通方式,於是,我們也會不自覺對孩子說出這些語言,進而轉變成孩子的惡性壓力來源。

  明明爸比媽咪的心裡是如此地疼愛孩子,但為什麼卻總是比其他人帶給孩子更大的傷害呢?為什麼爭吵時所說的那些傷人的話,會烙印在腦海裡揮之不去?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起衝突,歸根究柢會發現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慣性是往往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雖然我們看似一直不停在找方法試圖和孩子溝通,但其實大部分我們說出口的話,都欠缺大腦深思熟慮其可能導致的影響或後果,而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如果孩子總是搶別人的玩具,面對這樣的狀況,在當下我心裡頭冒出來的想法;這問題很嚴重,得要好好罵他,才能讓他改掉這個壞毛病。難道是錯的嗎?」
  請問:「所以當孩子每次只要搶別人的玩具時,妳都會很生氣,覺得這全是孩子的錯嗎?」
  媽咪沉思了一會兒說:「沒有,其實我並不是每次都會生氣,當我心情好的時候,就不會對孩子發脾氣。」
  我們來問問自己心裡出現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呢?
  「我會想,孩子可能真的是很想要玩那個玩具,或是有時只是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已,然後想想可以怎麼做讓孩子們可以一起開心地玩?」
  就在這一瞬間,每個人腦海中冒出來的想法都不一樣,也會因為狀況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反應,這其實是很難預測的。因此,建議爸比媽咪在尚理智清醒時先想好應該對孩子說什麼話比較合適,而不是跟著感覺走、看今天心情如何,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當您在孩子面前缺乏一致性的教養時,不僅很容易讓孩子感到錯亂,也很容易失去孩子對您的信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研究報告指出:約有67.1%的家長曾對孩子進行「情感虐待」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語言式的羞辱,它「殺人」於無形中,給了孩子最沉重的打擊。

1.威脅和恐嚇孩子:
•再不聽話,爸比媽咪就先走了。
•我數到三喔,再不快一點,我就不要你了!
2.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養你還不如養條狗。
‧我真是後悔生下你!
3.習慣拿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你怎麼這麼糟糕…
‧隔壁的孩子比你還棒…
‧你可以爭氣一點嗎?你看哥哥,都可以做得好
4.嘲諷譏笑孩子:
‧沒看過有人誰像你一樣愛哭
‧玩就這麼厲害,怎麼不見你學習這麼認真!
‧你以為這樣就很了不起嗎?會那樣才是真正有用!

  爸比媽咪或許認為自己「說者無心」,也或許認為:「我會這樣說,也是為了讓孩子繼續進步,提醒他們還可以更好。」但無論如何父母的隨口一說,往往傷孩子最深,這些語言的確帶著某種程度的傷害性,侵蝕著孩子的自信心與價值感。這些話,看似無心,其實就像一把無形利刄刺傷孩子的內心。爸比媽咪能說出世界上最動聽的話,讓孩子心花怒放;也能說出比毒舌還惡毒的語言,給孩子的心底留下烙印。
  長期在這種對待下成長的孩子,遭受的負面影響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喜歡的。

2總覺得自己「不重要」:不應該為自己著想、覺得滿足別人的需求比自己還重要、不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不應該表現得太好,卻也不應該做錯事情。

3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辦」:總是困惑著怎麼做才不會得罪別人,才可以讓大家都滿意,但往往不會先思考自己可能會因而被犧牲或受到傷害。

  研究顯示,每一句負面語言至少需要五個以上的正向語言才能予以平衡,才能重建互動間的良好關係。或許爸比媽咪不擅長和孩子說正向話語,但不用擔心,大腦具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說好話」,讓大腦使用負面語言的神經迴路慢慢消失,讓使用正向語言的連結越來越強壯。每一個孩子都該被溫柔以待,「好好說話,好好聽話」能成為孩子成長階段最美的「養份」。讓我們真正愛孩子,一同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陪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面,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小毛不可以(維京)
小毛上學去(維京)
小毛惹麻煩(維京)
家有生氣小恐龍(大穎)

  • 關於裕元種子書坊
    • 關於我們
    • 空間導覽
    • 服務時間
    • 入館規則
    • 預約方式
    • 交通位置
  • 最新消息
  • 線上預約
  • 親職教育專欄
    • 情緒篇
    • 生活習慣篇
    • 學習篇
    • 溝通篇
    • 身心發展篇
    • 自信養成篇
    • 社會人際篇
  • 活動花絮
  • 常見問答

Copyright©裕元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 Reserved.
建議使用的瀏覽器為Chrome / Firefox / IE9(含)以上 / Edge
Desktop Version